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蠲痺通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蠲痺通絡是中醫治療學中的一項重要治法,專用於祛除經絡痺阻、調和氣血,以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或氣血不暢所致的肢體痺痛與經絡障礙。「蠲」為祛除之意,「痺」指痺證,即氣血閉阻不通之病,「通絡」則強調疏通經絡、恢復氣血運行。此治法屬「祛風濕法」範疇,結合活血化瘀與舒筋活絡之效,廣泛應用於痺證、痿證及肢體功能障礙等病症。

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

痺證成因多由外感六淫(尤以風、寒、濕為主)侵襲肌表經絡,或內傷氣血不足,導致經脈壅滯,氣血運行不暢。《素問‧痺論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。」其臨床特徵包括:

  • 肢體拘急疼痛:常見肩背、肘腕或膝踝關節痺痛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。
  • 活動受限:如項背強急、屈伸不利,甚則舉動艱難。
  • 感覺異常:手足麻木不仁,或伴隨沉重酸脹感。

治法與方藥運用

蠲痺通絡以「祛邪扶正」為核心,強調祛除濕痺的同時兼顧養血活血。代表方劑如《楊氏家藏方》之蠲痺湯,組成為:

  • 羌活、防風:祛風散寒,尤善上行解表。
  • 當歸、赤芍:養血活血,改善經絡瘀滯。
  • 黃芪、甘草:益氣固表,扶助正氣。
  • 薑黃:專行肩臂,活血通絡。

臨床可隨證加減:偏寒者加附子、細辛;濕重者合蒼朮、薏苡仁;久病入絡則佐地龍、全蠍等蟲類藥以搜剔絡邪。

理論基礎與配伍特點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不通則痛」與「治風先治血」的理論。方中祛風藥與活血藥並用,彰顯「風藥能勝濕,血行風自滅」的辨證思維。另結合補氣藥(如黃芪),既防風藥耗散太過,又助血行,標本兼顧。後世醫家擴展應用以治療頸椎病、肩周炎及風濕性關節炎等,體現其靈活性和實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