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救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救裡

「救裡」為中醫重要治法之一,與「回陽救逆」概念相通,主要針對陽氣暴脫、陰寒內盛的危急證候,旨在急速溫補體內陽氣,挽救垂危之元陽,以恢復臟腑機能。此治法常見於少陰病或亡陽證,症見四肢厥逆、冷汗淋漓、脈微欲絕、神昏欲寐等,屬中醫「救急」範疇。

核心理論與應用

  1. 病理基礎
    「救裡」之證多因久病陽衰、寒邪直中三陰,或誤汗誤下導致陽氣驟脫。此時陰寒獨盛,陽氣無力固護,五臟失溫,尤以心腎陽虛為關鍵。《傷寒論》稱:「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」即指此類危候需速救裡陽。
  2. 代表方藥
    臨床以「四逆湯」為基礎方,主用附子(大辛大熱,溫補命門之火)、乾薑(助附子回陽通脈)、甘草(緩其峻烈,調和藥性)。若陽脫更甚,可見「通脈四逆湯」加重乾薑、附子用量;若兼陰液耗傷,則投「茯苓四逆湯」佐以益陰。
  3. 與解表關係
    中醫強調「裡急先救裡」的原則。若患者內有陽虛陰盛,外兼表證,須先救裡陽,待陽氣回復方可解表。如《傷寒論》云:「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裡。」誤先解表恐致陽氣愈虛,病情惡化。

延伸辨證

「救裡」不僅限於少陰病,凡見陽氣衰微之證皆可活用,如:

  • 霍亂亡陽:吐瀉過度致津氣兩脫,急用附子理中湯。
  • 陰盛格陽:真寒假熱,面赤煩躁卻肢冷脈微,需白通湯破陰回陽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扶陽固本」思想,對證施治可助陽氣復位,陰霾自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