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齇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酒齇鼻
酒齇鼻,又稱鼻赤、鼻齇、肺風、肺風粉刺、赤鼻、鼻準紅赤,為中醫病名,最早見於《魏書·王慧龍傳》。此病以鼻準部皮膚發紅為主要表現,初期色紅,病程日久則轉為紫黑,嚴重者可蔓延至鼻翼,並伴隨皮膚增厚、鼻頭增大,表面凹凸不平,甚則形成狀如贅疣之腫塊,影響面部外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酒齇鼻的成因主要與脾胃濕熱及肺經鬱熱有關:
- 脾胃濕熱上熏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或嗜酒無度,導致脾胃濕熱內生,濕熱之氣上熏於肺,外發於鼻部肌膚。
- 肺經風熱鬱結:肺主皮毛,外感風熱或內生鬱熱,使肺經血分鬱滯,風熱與血熱搏結於鼻部,久而形成紅赤腫脹。
- 氣滯血瘀:久病不癒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鼻部局部氣滯血瘀,皮膚增厚,甚則結聚成贅。
辨證分型
臨床上,酒齇鼻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肺胃熱盛型:鼻部紅赤,伴隨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,治宜清瀉肺胃之熱。
- 血熱瘀滯型:鼻部色澤暗紅或紫黑,皮膚增厚粗糙,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治宜涼血活血、化瘀散結。
- 濕熱蘊結型:鼻部油膩紅腫,或有膿皰,舌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、解毒散結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酒齇鼻以清熱涼血、活血散結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涼血四物湯(《醫宗金鑒》):當歸、生地、川芎、赤芍、黃芩、赤茯苓等,適用於血熱瘀滯型。
- 清肺飲(《外科正宗》):黃芩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梔子等,適用於肺胃熱盛或肺經風熱者。
若濕熱偏重,可合枇杷清肺飲加減;若血瘀明顯,可加桃仁、紅花、丹參等活血化瘀之品。
外治法
- 藥物外敷:可用顛倒散(大黃、硫黃等分研末)以涼開水調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。
- 針刺療法:取穴印堂、迎香、合谷等,配合刺絡放血以瀉熱化瘀。
- 手術療法:若已形成明顯鼻贅,可考慮以手術或雷射治療去除增生物。
古籍記載
《外科大成》記載:「酒齇鼻,由飲酒太多,熱氣上蒸,血熱凝滯而成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云:「肺風粉刺酒齇鼻,皆因血熱鬱不散。」均指出此病與血熱、濕熱密切相關。
綜觀中醫理論,酒齇鼻的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內服外用兼施,以達清熱涼血、化瘀散結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