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酒洩
酒洩為中醫病名,因過量飲酒損傷脾胃所致之泄瀉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。又稱「酒濕泄」、「縱酒泄瀉」或「傷酒泄瀉」。其病因與酒之濕性相關,然臨床表現有濕熱與寒濕之分,治法亦異。
1. 濕熱型酒洩
此類患者多先天稟賦陽盛,善飲且濕熱內蘊。證見大便溏泄黏臭,肛門灼熱,若一日不瀉反覺胸悶煩熱,口乾苦膩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其機理為酒性濕熱,困阻中焦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下注大腸。治法當清熱利濕,分消酒毒。
- 代表方劑:
- 四苓散(《丹溪心法》):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健脾滲濕,適用於濕重於熱者。
- 大分清飲(《景岳全書》):梔子、澤瀉、木通等清利濕熱,適合熱象明顯者。
- 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:專解酒毒,以葛花、白豆蔻、砂仁醒脾化濕,佐黃芩、黃連清熱。
- 酒蒸黃連丸(《醫方集解》):黃連酒製後清热燥湿,尤宜長期飲酒致濕熱膠結者。
2. 寒濕型酒洩
此因長期縱酒,脾陽受損,酒濕從寒化。證見泄瀉清稀,或五更作泄(腎泄),飲食減少,形瘦神疲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或弦遲。病機為脾腎陽虛,寒濕內停,運化無權。
- 代表方劑:
- 平胃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燥濕健脾,適合寒濕困脾之輕證。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升陽舉陷,治久泄氣虛下陷者。
-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乾薑、白朮溫中散寒,適用於中焦虛寒明顯者。
- 八味丸(即腎氣丸,《金匱要略》):補腎助陽,化氣行水,治腎陽不足之五更泄瀉。
- 胃關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熟地、山藥、乾薑溫補脾腎,固澀止瀉,適合陰寒內盛之久泄。
辨證要點
濕熱者泄瀉伴熱象,寒濕者泄瀉伴陽虛;前者責之酒毒濕熱,後者因陽虛寒化。治療當分標本,濕熱者先清後調,寒濕者溫補為本,佐以化濕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李東垣等均強調,酒洩日久必傷脾腎,故慢性者需注重溫補脾腎之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