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濕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酒濕瀉

酒濕瀉,亦稱酒洩,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過量飲酒導致濕邪內停而引發之泄瀉病證。此病多因長期嗜酒或短時暴飲所致,酒性濕熱,但亦能轉化為寒濕,故臨床有濕熱與寒濕之分型。

病因病機

酒性本為濕熱之品,《黃帝內經》云:"酒者,水穀之精,熟谷之液也。"過量飲酒易損脾胃,致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。若素體陽盛,或正值夏季,濕熱相合,下注大腸,則成濕熱型酒洩;若患者脾腎陽虛,或酒後飲冷,水濕不化,留而為寒,則成寒濕型酒洩。

臨床表現

濕熱型酒濕瀉

  • 泄下急迫,糞色黃褐而臭穢
  • 肛門灼熱感
  • 口乾苦,納差
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
寒濕型酒濕瀉

  • 大便溏薄,或如鴨溏
  • 腹部隱痛,喜溫按
  • 肢冷畏寒
  • 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

治療法則

酒濕瀉治療首當辨明寒熱屬性,再施相應治法。

濕熱型宜清熱利濕、分消酒毒,常用方劑為葛花解酲湯(出自《脾胃論》),方中葛花、白豆蔻解酒化濕;青皮、陳皮理氣;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利水;人參、白朮健脾;神麴消食;砂仁醒脾。若熱重者,可酌加黃連、黃芩以清熱燥濕。

寒濕型當溫補脾腎、化濕止瀉,《羅氏會約醫鏡》提出"惟峻補命門則可",臨床可用實脾飲合四神丸加減。實脾飲溫脾化濕,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、生薑、大棗)補腎暖土,二者合用標本兼顧。

其他治法

除內服湯藥外,針灸亦可配合治療。常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等穴健脾化濕;寒濕者加灸關元、命門;濕熱者加針陰陵泉、公孫。此外,耳穴埋豆選取脾、胃、大腸等點,亦有輔助之效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《景岳全書·泄瀉》云:"酒濕傷脾,多成泄瀉,其有寒熱之分,不可不察。"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"酒客泄瀉,以濕熱居多,然久必傷陽,轉為寒瀉。"揭示了酒濕瀉的病程演變規律。

此病證與現代醫學所稱之酒精性腸炎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辨證尤重體質差異與寒熱屬性,治療法則亦因此而異,此乃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