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段璲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段璲,唐代著名醫家,生卒年不詳,主要活躍於唐懿宗時期(西元860-873年)。其生平事蹟雖散見於史籍,然於中醫發展史上仍具重要地位。

生平與仕宦

段璲曾任職太醫院,與同期醫官馬及、趙玘、符虔休等人共事。唐懿宗晚年病篤,太醫院眾醫官未能治癒,遂遭下獄問罪。直至懿宗駕崩前頒布遺詔,方獲釋放。此一記載見於《舊唐書》等史料,反映唐代宮廷醫療體系之嚴苛,亦凸顯醫者於帝王疾患中所承擔之風險。

醫學背景與貢獻

唐代為中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重要發展期,太醫署醫官多精於經典醫籍,如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等。段璲既列位太醫院,其學術當以官方醫學教育為基礎,或兼通針灸、方藥、診法等技藝。

  1. 理論承襲
    唐代醫學重視「五運六氣」學說,強調天人相應之理。段璲之診療思路可能受此影響,結合時令氣候與臟腑辨證,以調和陰陽為要務。
  2. 方藥運用
    唐代宮廷醫方多承襲《千金要方》《外臺秘要》等典籍,重視藥性配伍與劑型改良。段璲或嫻熟於此類方書,尤擅處理虛勞、風疾等皇室常見病症。
  3. 針灸技藝
    唐代針灸學蓬勃發展,太醫署設針博士專職教授。段璲若涉獵針灸,其手法可能參酌《黃帝內經》之補瀉原則,結合當時盛行之「明堂三人圖」取穴理論。

歷史評價

段璲雖無個人著作傳世,然其經歷反映唐代醫官於政治與醫學間之艱難處境。唐代太醫常需面對帝王疾患之不可預測性,醫術高低與政治風險並存。段璲下獄一事,亦為古代醫者「伴君如伴虎」之寫照。

綜觀之,段璲作為唐代太醫代表之一,其生平不僅為研究宮廷醫療制度提供線索,亦折射出中醫學在皇權體系下之發展軌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