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酒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酒臌
病證名,屬中醫臌脹病症之一,因長期過量飲酒,酒毒濕熱內蘊,損傷脾胃, further 導致氣血瘀滯、水濕停聚而成的臌脹證。
病因病機
酒性濕熱,適量飲用可通行血脈,然恣飲無度則反為所害。《不居集·酒臌》指出:「少年縱酒無節,多成酒臌。」蓋因酒液本屬濕熱之品,壯年氣血充盛時,尚能運化酒液為氣血;若體質虛弱或久飲傷正,酒濕不得疏泄,反而聚為水飲,浸漬臟腑。久而久之,脾胃運化失職,肝膽疏泄不利,三焦氣化失司,水濕與血瘀互結,遂成腹大如鼓之候。
證候特點
初期可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噯氣泛酸,伴隨面黃浮腫、小便短赤;病進則腹脹堅滿,青筋暴露,叩之如鼓,身形消瘦,甚則出現黃疸、吐血等變證。此因酒毒濕熱久蘊,耗傷陰血,終致「血氣既衰,亦皆隨酒悉化為水」之危候。
治療原則
以「養陰利濕,調和氣血」為大法,需標本兼治。
- 養陰活血:酒臌日久多兼陰傷,宜選用當歸、白芍、生地等滋養肝血,佐丹參、桃仁以化瘀通絡。
- 健脾滲濕:茯苓、白朮、澤瀉等健運中焦,分消水濕;濕熱偏重者可加黃連、黃芩。
- 疏肝理氣:酒毒易鬱滯肝膽,酌加柴胡、鬱金、枳殼以條達氣機。
鑑別診斷
與「水臌」(單純水濕停聚)不同,酒臌多夾雜濕熱瘀毒,病情更為纏綿,故《不居集》強調:「凡治水臌者,必當以血氣為主」,提示本病需注重調理氣血陰液,非單純逐水可癒。
相關文獻
本病可參考《景岳全書》對「飲酒過度致脹」的論述,或結合「水鼓條」(《醫宗金鑒》)辨證,然須注意酒臌特有毒瘀病機,用藥當靈活變通。
(按:中醫臨床需據具體證候加減,此處僅述其概略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