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毒喉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酒毒喉痺

酒毒喉痺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「喉痺」範疇,多因痰濕內蘊之體,復因過飲酒醴,濕熱邪毒鬱滯心脾二經,上攻咽喉所致。其症見咽喉腫脹生瘡,形若雞卵,色紅鮮豔,表面光滑如鏡,堵塞喉間,致吞嚥困難、呼吸不暢;全身可伴發熱惡寒、頭痛項腫、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等濕熱熾盛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此病多因患者素體痰濕偏盛,復加酒毒外因。酒性濕熱,過飲則助濕生熱,濕熱之邪鬱蒸心脾兩經。心脈挾咽,脾脈連舌本,濕熱循經上擾,與痰濁互結,壅滯咽喉,氣血失和,遂發為腫物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酒毒喉痺,因酒熱傷肺,上攻咽喉。」可見其病機關鍵在於濕、熱、痰、毒交結,痹阻咽喉絡脈。

辨證論治

本病屬實熱證,當從「清熱解毒、化痰利咽」立法,分內治與外治:

  1. 內治方藥

    • 鼠粘子解毒湯:以牛蒡子(鼠粘子)為主藥,配黃芩、黃連、連翹等,專解咽喉熱毒,適用於熱毒壅盛、腫痛劇烈者。
    • 瀉黃散:藿香、栀子、石膏、防風等組成,長於清瀉脾胃伏火,兼化濕濁,適合濕熱偏重兼口臭煩渴者。
    • 龍膽瀉肝湯:側重清泄肝膽濕熱,若見目赤脅痛、急躁易怒等肝經火旺者尤宜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冰硼散吹喉:取冰片、硼砂、玄明粉等研末,清熱消腫、去腐生肌,直接作用於患處。
    • 針刺療法:可取少商、商陽穴點刺出血,或針刺合谷、內庭等穴以瀉熱通絡。

古籍考證
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喉間紅腫作痛,乃酒毒熏蒸所致」,強調酒毒為誘因;《外科正宗》則載「喉痺因於酒色者,須分虛實」,臨床需與陰虛喉痺相鑒別。本證屬實熱,若遷延失治,可化火傷陰,轉為虛實夾雜之候。

酒毒喉痺之治,重在速清濕熱毒邪,防其內陷。臨證須察痰濕與熱毒孰輕孰重,靈活選方,並戒酒節食,以絕病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