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尚誌失去了聲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音(中醫病證名)

一、病機探源 失音一證,古稱"瘖"或"瘂",屬喉喑範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"金破不鳴",多因肺腎陰虛、氣陰兩耗,致使咽喉失養,聲門開合不利。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"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",揭示外感風寒與內傷勞損皆可致瘖。久咳傷肺為常見病因,肺主氣屬金,聲由氣發,肺氣耗損則金實不鳴;若兼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火上炎灼喉,則成金破不鳴之候。

二、證候特點

  1. 主症:聲音嘶啞漸進加重,甚則語聲全無,但哭笑有聲
  2. 兼症:
    • 肺陰虛型:乾咳少痰,喉癢咽燥,午後顴紅
    • 腎陰虛型:腰膝酸軟,五心煩熱,夜寐盜汗
    • 氣陰兩虛型:氣短神疲,自汗盜汗並見
  3. 舌脈特徵:舌紅少津,或見裂紋苔;脈細數或沉弱

三、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犯肺證

    • 特點:猝然聲啞,喉痛灼熱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利喉開音
    • 代表方:桑菊飲合銀翹散加減
  2. 肺燥陰傷證

    • 特點:乾咳少痰,聲嘶午後加重
    • 治法:清燥潤肺,生津利咽
    • 代表方:清燥救肺湯加減
  3. 肺腎陰虛證

    • 特點:久病失音,腰酸咽乾
    • 治法:滋腎填精,潤肺開音
    • 代表方:百合固金湯合麥味地黃丸
  4. 氣虛絡瘀證

    • 特點:聲嘶日久,發音乏力
    • 治法:益氣活血,通絡開音
    • 代表方:補陽還五湯加減

四、經典方劑解析

  1. 養陰清肺湯

    • 組成: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貝母、丹皮、薄荷、白芍、甘草
    • 方義:生地、玄參滋腎水;麥冬、白芍養肺陰;丹皮涼血活血;貝母潤燥化痰;薄荷利咽透邪
    • 加減法:
      • 痰黏難咯加瓜蔞仁、海浮石
      • 虛火甚加知母、黃柏
      • 氣虛明顯加太子參、山藥
  2. 鐵笛丸(《壽世保元》方)
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黃柏、知母、訶子、烏梅、茯苓、阿膠、人乳、牛乳
    • 功效:滋陰降火,潤喉開音
    • 適用:陰虛火旺型慢性失音

五、特色療法

  1. 針灸取穴

    • 主穴:廉泉、天突、太淵、照海
    • 配穴:
      • 肺陰虛加魚際、尺澤
      • 腎陰虛加太溪、湧泉
      • 氣虛加足三里、氣海
    • 針法:採用"導氣法",進針得氣後行輕柔捻轉手法
  2. 藥膳食療

    • 雪羹湯:海蜇30g,馬蹄60g,文火炖服
    • 鳳凰衣粥:雞蛋殼內膜6g,粳米50g,熬粥食用
    • 秋梨膏:秋梨20個取汁,與蜂蜜同熬成膏

六、古籍精要 《景岳全書·聲喑》指出:"聲音之病,雖由五臟,而實惟心之神、肺之氣、腎之精三者為之主"。《醫學入門》更提出"新啞多屬實,久瘖多屬虛"的辨證綱領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"失音大法,肺實宜宣,肺虛宜補,腎虛宜滋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