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段深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段深,五代後梁時期著名醫家,生卒年不詳,活躍於開平年間(907-910年),以精湛醫術任職翰林院待詔,專司宮廷醫療。其臨床診治重視經典理論與辨證思維,尤擅長結合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等古籍醫案指導實踐,展現深厚的中醫理論根基。

據史料記載,後梁太祖朱溫罹患頑疾,久病不癒,症見小便混濁(溲濁),欲自行服用礦物類石藥(如丹砂、鐘乳石等)以圖療效。段深援引西漢名醫淳于意(太倉公)之論:「中熱不溲者,不可服石」,指出太祖病機屬內熱蘊結,導致水道不利,若誤用溫燥金石之品,恐助熱傷陰,反加重病情。此論體現中醫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,以及對藥物性味與病機契合度的嚴格要求。太祖採納其諫,改服湯劑調理,終見病勢緩解,段深因而獲賜財帛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段深之診斷涉及以下關鍵概念:

  1. 溲濁辨證:小便混濁多與濕熱下注脾腎氣化失司相關,段深判定為熱證,排除虛寒所致之濁,反映其對「司外揣內」診法的嫻熟。
  2. 石藥禁忌:金石類藥物性多溫熱,適用於陽虛寒證,而熱證患者服用易耗傷津液,《神農本草經》亦強調「療寒以熱藥,療熱以寒藥」的用藥規範。
  3. 飲劑調理:改以湯藥治療,推測可能選用清熱利濕滋陰通淋之方,如後世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八正散、導赤散等方劑原型,體現「隨證治之」的靈活性。

段深之事蹟雖簡,卻彰顯五代醫家對漢唐醫學傳統的繼承,其引經據典、謹守病機的診療風格,符合中醫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亦為古代醫家干預帝王用藥風險的典型案例。其生平雖未見著作傳世,然此醫案足資後世參酌,窺見當時中醫臨床決策之精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