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他的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久咳
證名,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六,指咳嗽日久不癒之證,屬中醫內科常見病證。此證多因外感失治,邪氣內伏,或臟腑功能失調,痰濕、氣滯、陰虛等內傷因素所致,病程纏綿,易反覆發作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未清:風寒、風熱等外感咳嗽,若未及時宣散,邪留肺絡,久則耗傷肺氣,轉為久咳。
- 肺脾兩虛:脾失健運,水濕凝痰,上漬於肺;或肺氣不足,宣降失常,氣逆作咳。
- 肝火犯肺: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上灼肺金,症見咳引脅痛、痰少質黏。
- 肺腎陰虛:久咳傷肺,金不生水,腎陰虧耗,虛火上炎,致乾咳無痰、夜間加重。
辨證分型
- 痰濕蘊肺:咳聲重濁,痰多色白,胸悶脘痞,苔白膩,脈濡滑。治宜健脾燥濕,化痰止咳,方選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。
- 肝火犯肺:咳逆陣作,痰滯咽喉,口苦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肺,方用黛蛤散合瀉白散。
- 肺陰虧虛: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,午後潮熱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潤肺,方選沙參麥冬湯或百合固金湯。
古籍論述
《景岳全書·咳嗽》云:「咳嗽之要,止惟二證,一曰外感,一曰內傷。」久咳多屬內傷,虛實夾雜,需辨明標本。《醫宗金鑑》亦指出:「久咳不止,三焦受之」,強調臟腑互累之複雜性。
久咳之治,首重辨證,或攻補兼施,或標本同治,尤當顧護肺脾之氣,避免一味斂澀而留邪為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