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淨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淨府

淨府為中醫古籍中對膀胱之別稱,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:「開鬼門,潔淨府。」此處「淨府」即指膀胱,強調其主司水液代謝、排泄濁液之功能。唐代王冰註解《黃帝內經》時亦指出:「淨府,謂瀉膀胱水去也。」清代張志聰則於《黃帝內經素問集註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潔淨府者,瀉膀胱也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對淨府之理解一脈相承,皆與膀胱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

淨府與中醫生理功能
中醫理論中,淨府隸屬六腑之一,與腎互為表裡。《靈樞·本輸》云:「腎合膀胱,膀胱者,津液之腑也。」淨府主要功能為「藏津液」,通過腎陽之溫煦與氣化作用,將體內津液中代謝後的濁液分離,轉化為尿液並排出體外。此過程稱為「氣化則能出焉」,為三焦水道通調之關鍵環節。若淨府氣化失常,可見小便不利、淋瀝、癃閉等症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:「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」

淨府與疾病調治
臨床上,淨府功能異常多與腎、三焦相關,治法上遵循「通調水道」原則。如《傷寒論》中五苓散、豬苓湯等方劑,均通過助膀胱氣化以利水濕;《金匱要略》之「淋病篇」更詳述熱結膀胱所致之「血淋」「石淋」證治。此外,針灸治療亦常取膀胱經穴(如中極、膀胱俞),以調節淨府功能。

淨府在中醫學之延伸意涵
除解剖器官外,淨府在中醫藏象學中亦象徵「水府」之動態調節。《醫宗金鑑》稱其為「州都之官」,喻指水液匯聚與疏泄之樞紐。此概念涵蓋現代醫學泌尿系統部分功能,但更強調與整體氣化、陰陽平衡之關聯性,體現中醫「臟腑一體」之整體觀。

綜言之,淨府作為中醫特有之名詞,既是實質器官,亦為水液代謝之功能集合,其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以降之經典,並廣泛應用於臨床辨證與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