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口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井穴
井穴為五輸穴之首,位於十二經脈四肢末端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所出為井」,喻其脈氣初發,如地下水自井口湧出,其性輕揚淺薄,適宜淺刺以通調經氣。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進一步闡述:「病在藏者,取之井」,說明井穴對應臟腑本原,尤擅調理深層臟病。
經脈特性與臨床應用
- 脈氣淺小,主通調
井穴為經氣始發之處,氣血流注微弱而集中。依據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「井主心下滿」之論,井穴可疏泄氣機壅滯,改善胸膈痞滿、鬱熱煩悶等症。臨床常用於熱證初起或急性症狀,如高熱神昏、中風閉證,以刺絡放血通竅醒神。 - 十二經之「根」
井穴與經脈根結理論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根結》提出經脈以四肢末端為「根」,頭面軀幹為「結」。井穴作為經氣根源,針刺可激發整條經脈之氣,調整臟腑失衡。例如:- 少商穴(肺經井穴):清瀉肺熱,治咽喉腫痛。
- 大敦穴(肝經井穴):疏肝理氣,緩解疝氣崩漏。
-
診療與經絡測定
井穴因脈氣敏感,常用於經絡電測定,作為判斷經脈虛實盛衰之指標。如心包經中衝穴測得異常,或提示心火亢盛或氣機閉阻。
理論延伸
- 五行屬性:井穴屬木,對應春生之氣,具疏泄升發之效,與肝膽功能相應。
- 刺法要領:古法強調「井穴不深」,多用淺刺或點刺出血,契合其「出氣」特性。
井穴作為五輸穴之始,不僅是治療急症、熱證之關鍵,更是探查經脈狀態之門戶,於中醫針灸理論與實踐中占據 foundational 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