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前洩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經前洩水

病證名,首載於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,指女性每逢月經來潮前三四日,陰道先排出水樣分泌物,之後方見正常經血。此症屬中醫婦科經行前後諸證範疇,成因與脾虛濕盛、氣化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經前洩水多因 脾陽不振,水濕內停所致。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亦主統攝津液。若脾氣虛弱,水濕無法正常代謝,停聚下焦;待經前衝任氣血充盛,血海欲滿之時,水濕之邪乘勢下趨陰竅,故見先洩水液、後下經血之象。傅青主謂:「水濕之氣,乘血海將滿之時,先洩而出」,即是此理。

此外,若素體 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脾土,或 肝鬱克脾,導致脾失健運,亦可間接引發水濕下注,加重經前洩水之症。

辨證論治

本證以 脾虛濕盛 為主要病機,臨床常見伴隨症狀包括:經前肢體浮腫、倦怠乏力、納呆便溏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膩、脈濡緩等。治療當以 健脾益氣、利濕固攝 為主,兼顧溫腎或疏肝。

  1. 主方選用

    • 健固湯(出自《傅青主女科》):
      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、巴戟天組成,旨在健脾滲濕、溫腎助陽,適用於脾腎兩虛兼水濕者。
    • 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  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扁豆等配伍,側重益氣健脾、化濕和胃,適用於單純脾虛濕困者。
  2. 加減要點

    • 若兼 腎陽虛衰,可酌加補骨脂、肉桂以溫補命門。
    • 肝鬱氣滯 明顯,可佐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,助脾胃升降。
    • 若濕邪化熱,見分泌物色黃黏稠,可加黃柏、車前子清熱利濕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方藥外,中醫亦重視 飲食調養,建議經前少食生冷油膩,適量食用山藥、薏苡仁、紅豆等健脾利濕之品。另可配合 針灸療法,取穴如足三里、三陰交、脾俞等,以強化脾胃功能。

本證預後多屬良好,然需長期調理脾腎功能,方可根本改善體質。古籍強調「治水當先治脾」,臨床辨證時尤須細察脾、腎、肝三臟之互動關係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