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段康年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段康年

段康年,南宋醫家,祖籍鎮江(今江蘇鎮江)。其父隨宋高宗南渡後,洞察朝廷衰微,告誡子嗣不可仕宦,唯醫道可託身濟世,遂承父志,專精醫術。段氏行醫以仁心為本,凡病患求治,必施藥救助,不計酬報,深受民間敬重。時有王實齋薦其入朝為官,然段康年淡泊名利,堅辭不就,終身以懸壺濟世為志。

醫術與學術背景

南宋時期,中醫學理論已趨成熟,醫家多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之旨,並融合當時臨床經驗。段康年所處時代,正值金元四大家學說興起前夕,江南醫家尤重溫病調理與臟腑辨證。其行醫風格或受此影響,注重「扶正祛邪」,擅長以平和之劑調理氣血,尤精於內科雜病與虛損調養。

臨床特色

  1. 用藥輕靈:江南濕熱氣候多見溫病、濕證,段氏遣藥可能遵循「輕可去實」原則,善用茯苓、薏苡仁等淡滲利濕之品,兼顧脾胃升降,避免峻烈攻伐。
  2. 重視情志調攝:南宋社會動盪,民多憂思鬱結,段氏或參酌《聖濟總錄》「七情致病」之論,強調「疏肝解鬱」,結合藥療與精神勸導。
  3. 針藥並用:宋代針灸學蓬勃發展,鎮江地近金陵(今南京),為醫術交流重鎮,段氏可能兼通針灸,以經絡理論輔助方藥治療。

歷史評價

段康年雖未留下傳世著作,然其拒仕從醫、普惠百姓之風骨,體現宋代儒醫「仁術濟世」的精神。其生平事蹟亦反映南宋民間醫家的社會角色——在官方醫學體系外,以實踐維繫醫道傳承。後世論及江南醫派時,其名雖不顯赫,然作為地域醫療網絡的一環,對南宋基層醫療貢獻不容忽視。

(註:本文結合史料記載與南宋中醫發展脈絡推論,具體醫案與學術觀點因文獻佚失,僅能依時代背景考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