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吊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經來吊陰痛
病證名,見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。此症指婦女行經之際,自覺陰部牽引至兩乳之間,如有兩條筋脈抽掣疼痛,甚則難忍,並伴隨身上發熱。其病機多與氣滯、寒凝、經脈不通相關,屬中醫「痛經」範疇的特殊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肝氣鬱結:足厥陰肝經循行環陰器、抵少腹、布脅肋,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滯,經脈氣血壅塞,可致筋脈抽痛。
- 寒客經脈:寒性收引,若經期感寒或素體陽虛,寒凝肝脈,氣血運行不暢,則發為吊陰痛。
-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下焦,阻滯經絡,亦可引發疼痛,然此型多兼見帶下黃稠、小便短赤等症。
方藥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主張以理氣止痛為治則,方用川楝湯:
- 組成:川楝子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烏藥、檳榔、乳香、延胡索、木香、麻黃、生薑。
- 方義:
- 川楝子疏肝行氣、清泄鬱熱;
- 大小茴香暖肝散寒、溫通經絡;
- 烏藥、木香、延胡索、乳香活血理氣、止痛;
- 豬苓、澤瀉、白朮利濕健脾,防諸藥辛燥傷陰;
- 麻黃、生薑辛溫透達,助陽氣外發以散寒凝。
臨床辨證要點
- 疼痛特徵:抽掣感沿肝經上行,多呈陣發性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脅脹、噯氣(肝鬱);或畏寒、肢冷(寒凝);或發熱、煩躁(鬱熱化火)。
本症臨床較為少見,然其辨治仍須遵循「通則不痛」原則,視證候結合溫經散寒、疏肝解鬱或清利濕熱等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