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肌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肌束,又稱筋縮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之經穴別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李梴所撰《醫學入門》。此穴隸屬督脈,居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處,與西醫解剖學所述之「豎脊肌纖維束」區域相應,然中醫理論賦予其獨特臟腑經絡聯繫。

一、穴位定位與功用

肌束(筋縮)定位於脊中線上,與肝俞、膽俞二穴同處胸椎節段。中醫認為,督脈統攝一身之陽氣,此穴因鄰近膈肌,具調節肝膽氣機、舒緩筋脈拘急之效。《針灸大成》載其主治「癲癇、脊強、胃痛」,反映其透過疏調督脈與肝膽經氣,達到解痙鎮痛之功。

二、與筋脈之關係

「筋縮」之名揭示其與經筋系統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肝主筋」理論,此穴既屬督脈,又鄰肝臟背俞穴,形成「經絡-臟腑-筋脈」聯動網絡。臨床用於治療肢體攣急、角弓反張等筋脈失養症候,體現中醫「經筋—臟腑—穴位」三位一體治療思維。

三、刺灸應用要訣

歷代針灸醫家施治此穴時,多取俯臥位,針尖略向上斜刺0.5-1寸,得氣後以捻轉瀉法為主。艾灸則適用於虛寒性筋脈拘急,《循經考穴編》強調「灸三壯可緩急」。現代研究顯示,刺激此穴能調節交感神經張力,驗證其傳統「舒筋解痙」療效。

四、學術淵源考證

《醫宗金鑑》將筋縮歸入「治風要穴」,與風府、風池並列,凸顯其息風定痙之效。考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督脈「貫脊屬腎」之循行,此穴實具溝通肝腎兩經作用,對肝風內動所致筋脈病症尤具深意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辨證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