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動脈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動脈瘤,在中醫古籍中又稱「筋疽」、「痿漏」、「曲疽」或「冷疽」,屬「癰疽」範疇。此症多發於脊旁大筋或足踝崑崙穴(外踝與跟腱間凹陷處),乃氣血瘀滯、經絡壅塞所致,其病理機轉與「外癰」、「足跟疽」頗有相通之處。
中醫病機闡釋
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載:「筋疽,皆發脊兩邊大筋,其色蒼,八日可刺,若有膿,在肌腹中,十日死。」此述指出,動脈瘤初起色呈蒼青,乃肝血失養、筋脈鬱熱之兆。若膿毒內陷肌肉,則預後險惡。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:
-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導致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,結聚成瘤。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氣血凝澀,日久化熱腐肉。
- 正氣虧虛:脾腎不足,氣血生化乏源,脈道失於濡養,脆弱成形。
證候分類
- 熱毒蘊結型:患處腫硬灼痛,色赤煩熱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此為瘀熱化毒,可參「外癰」治法,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。
- 寒凝血瘀型:瘤體堅硬,皮色晦暗,遇寒痛增,舌淡紫,脈沉緊。此屬《外科啟玄》所述「冷疽」範疇,當溫經散寒、化瘀通絡。
- 氣血兩虛型:瘤體綿軟,久不潰斂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責之脾腎虛衰,需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。
論治參考
歷代醫家多從「癰疽」辨治,如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形色辨吉凶,膿成決生死」。若膿已成,可刺之排毒;未潰者宜內服托裏消毒散加減,外敷如意金黃散。若見「色蒼肌腹膿」之逆證,當急投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,防毒陷心包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啟玄》卷六述此症生於崑崙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乃寒濕下注、氣血不通所致,治法可參「足跟疽」,重用溫通之品如陽和湯。而《醫宗金鑑》亦載,「筋疽」若見「膿深蝕筋」,需防瘻管形成,後期當調補肝腎,方選六味地黃丸加龜板、牡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