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肌肉突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筋攣 證名:指筋脈拘急失柔,致肢體屈伸不利之證。首載於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,為中風、痹證、痙病等疾患常見病理表現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所客

    • 風寒襲絡:《諸病源候論》云「凡筋……中於風冷,則攣急」,風寒之邪客於筋脈,氣血凝滯,陽氣不伸,發為攣急。
    • 濕熱蘊結:肝主筋,若濕熱內蘊,燔灼肝經,筋膜失潤而幹屈,如《內經》言「肝氣熱則筋膜幹,筋急而攣」。
  2. 內傷虛損

    • 津血虧虛:肝藏血而主筋,陰血不足則筋失濡養,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血虛則筋急」,常見於久病、失血或年老體衰者。
    • 肝腎陰虛:腎水虧竭,水不涵木,虛風內動而筋攣,多見於溫病後期或虛勞證。

證治分型

  1. 風寒束筋

    • 主證:筋脈拘急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,舌淡苔白,脈緊。
    • 治法:祛風散寒,溫通經絡。
    • 方藥:《張氏醫通》用五積散(蒼朮、桔梗、麻黃等)散寒除濕。
  2. 肝熱筋傷

    • 主證:肢體強急,伴面紅目赤,口苦咽幹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熱,柔筋緩急。
    • 方藥六味丸加牛膝、當歸滋腎清肝;《本事方》養血地黃湯(生地、芍藥、當歸等)養血潤筋。
  3. 血虛風燥

    • 主證:筋急麻木,膚燥甲錯,眩暈心悸,舌淡脈細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祛風,滋陰柔筋。
    • 方藥增損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熟地等)加鉤藤、木瓜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寒痹(痛痹):以關節冷痛為主,筋攣為兼證,溫散之法相通。
  • 痙病:項背強急,甚則角弓反張,與津傷致痙有別。
  • 慢驚風:小兒筋攣搐搦,多因脾虛肝亢,治需培土抑木。

古籍選注

  •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闡明陽氣溫煦對筋脈之重要性。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:「筋攣之因,不外寒熱虛實」,提示辨證需分標本。

(本文據中醫典籍歸納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