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肌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肌節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肌節」為筋脈所屬之重要部位,屬皮肉筋骨範疇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曰:「筋部無陰無陽,無左無右,候病所在。」意指肌節乃筋脈聚合之處,其病理變化可反映全身疾病,不受陰陽左右之位所限,而為觀察病邪所在之關鍵。
經絡與肌節之關係
肌節分佈依十二經筋所過,與十二正經相連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提及:「筋為剛,肉為牆」,說明肌節具剛柔之性,主司運動與保護。經筋之氣濡養肌節,使其柔韌有力;若經氣不暢,則肌節僵硬、攣急,甚則「筋結」形成,此即《內經》所述「不通則痛」之理。
生理功能
- 聯綴百骸:肌節為筋脈所繫,使骨骼關節屈伸自如,與「肝主筋」之臟象相應。肝血充盈,則肌節得養而運動靈活。
- 衛外固表:肌節與腠理相合,與衛氣協同抵禦外邪。若衛氣不足,風寒濕邪易客於肌節,發為痹證。
- 氣血通路:肌節處多為絡脈交會,為氣血轉輸之樞紐,若瘀阻則見局部腫脹或麻木。
病理表現
- 虛證:肝腎虧虛致肌節失養,見痿軟無力,如《痿論》云:「筋膜乾則筋急而攣。」
- 實證:外邪侵襲或氣滯血瘀,肌節拘急疼痛,如《舉痛論》言:「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寒氣入經而稽遲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。」
診察要點
醫者常循按肌節,察其「結」「硬」「痛」等反應,以辨經筋病位。如《靈樞·經筋》載:「以痛為輸」,意指病變肌節即為治療取穴之處。此與現代「激痛點」理論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重整體經氣調和,非僅局部施治。
肌節之論,實為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之體現,既需察其形質,亦當調其氣血,方得治本之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