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筋痺
病名
筋痺為中醫痺證之一,主要因風、寒、濕邪侵襲筋膜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筋膜失養而發病。其臨床特徵以筋脈拘急、屈伸不利、關節疼痛為主,多與肝臟功能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,阻滯筋脈。《素問·痹論》指出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。」若以春季感邪為甚,則易發為筋痺。
- 肝血不足:肝主筋,若肝血虧虛,筋脈失養,則易受外邪侵襲,形成筋痺。
- 氣血瘀阻:長年勞損或外傷,致氣血瘀滯,筋脈失於濡潤,亦可誘發本病。
臨床表現
根據古籍記載,筋痺可見以下症狀:
- 《素問·長刺節論》云:「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。」指出筋痺以筋脈拘攣、關節疼痛、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。
- 《聖濟總錄》提到:「其狀拘急,屈而不伸。」説明筋痺患者的筋脈緊繃,難以舒展。
- 若兼風邪偏盛,則症狀遊走不定,稱為「風痺」,如《證治匯補》所言:「筋痺即風痺也。遊行不定,上下左右,隨其虛邪,與血氣相搏,聚於關節,或赤或腫,筋脈弛縱。」
辨證分型
- 風寒濕痺型:以筋脈拘急、痛有定處、遇寒加重為特徵,治宜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。
- 肝血不足型:常見筋脈拘攣、頭暈目眩、面色無華,治宜養血柔肝、舒筋活絡。
- 氣血瘀滯型:表現為局部刺痛、筋脈僵硬、舌質紫暗,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
治療方藥
- 羚羊角散:適用於風熱偏盛,症見筋脈抽搐、疼痛劇烈者。
- 天麻湯:多用於風痰阻絡,筋脈拘急不舒之證。
- 四物湯加減:適用於肝血不足型,可配伍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養血舒筋之品。
- 獨活寄生湯:適於風寒濕邪久痺,兼肝腎虧虛者。
其他相關概念
- 肝痺:《癥因脈治》中提及「筋痺即肝痺」,因肝主筋,筋痺久病可深入臟腑,形成肝痺,症見脅痛、易怒、筋脈攣急等。
- 風痺:筋痺若以風邪為主,則屬風痺範疇,特點為遊走性疼痛,治療以祛風通絡為先。
筋痺之證,需據其寒熱虛實辨證施治,使氣血調和,筋脈得養,則痼疾可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