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津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津洩

病證名,指人體內水液異常外洩的病理現象,屬中醫津液代謝失常的範疇。「津」為體液之清稀者,主滋潤濡養;「洩」即流失、滲漏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:「夫鹽之味鹹者,其氣令器津洩」,以鹽漬器物滲出水液為喻,說明體內津液受邪氣逼迫外泄的狀態。

中醫病機與表現
津洩多因陽氣虛衰、固攝無力,或濕熱、風邪等外邪擾動,導致津液不循常道而外溢。臨床可見異常汗出(如自汗、盜汗)、涕淚涎唾增多、小便清長頻數、大便溏泄,或皮膚滲液、潰瘍久不收口等。依病位與病因不同,可分為:

  1. 表證津洩:如風邪襲表,腠理疏泄,表現為汗出惡風。
  2. 裏證津洩:如脾腎陽虛,水穀不化,見腸鳴泄瀉、完穀不化。
  3. 濕熱津洩:濕熱下注膀胱則小便澀痛混濁,浸淫肌膚則生瘡流黃水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與「津虧」異同:津洩為津液流失過多,屬「邪實」或「正虛不固」;津虧則為津液不足,多因熱盛傷津或久病陰耗,屬「陰虛」範疇。
  • 與「水腫」關聯:水腫為水液停聚泛溢肌膚,津洩為液體外泄,二者皆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失調相關,但病機側重不同。

經典理論基礎
《靈樞·決氣》言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」,指出津液外泄與腠理開闔密切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以「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」闡述熱迫津洩之危候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則強調「元氣不足,津液外泄」的氣虛病理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津洩以「固攝」為大法,依病因配伍:

  • 氣虛者益氣固表(如玉屏風散);
  • 陽虛者溫陽斂津(如四神丸);
  • 濕熱者清利止泄(如六一散)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津液代謝」與「臟腑氣化」的整體觀,須透過四診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