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短氣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短氣嗽
病證名,指短氣與咳嗽並見之證候,多因肺腎氣虛,復感外邪,致氣機逆亂,咳而氣短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其病機與臟腑虛損、寒邪客肺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不足,寒邪客表
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肺主氣,候皮毛。氣虛則微寒客於皮毛,內傷於肺,致肺氣不足,發為咳嗽。」肺虛則衛外不固,寒邪乘虛侵襲,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,故咳逆短氣。氣得溫則行,遇寒則凝,虛弱之氣為寒所迫,聚於肺絡,不得宣散,遂成短氣嗽。 - 腎虛不納,元海無根
清代醫家吳澄於《不居集》指出:「短氣嗽者,氣虧於下,元海無根,上浮胸臆。」腎為氣之根,主納氣。若腎精虧虛,下元不固,氣失攝納,浮逆於上,則見呼氣難開、吸氣難降,咳嗽氣短,氣息不相接續。此屬虛損重證,當以培補下元為治。
證候特點
- 咳嗽聲低,痰少或無痰。
- 呼吸短促,動則加劇,甚則喘促不續。
- 兼見肺虛者,多伴畏風自汗;腎虛者,常見腰膝酸軟、夜尿頻多。
治法與方藥
-
肺氣虛寒
- 治宜溫肺益氣,宣肺止咳。
- 方選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溫肺湯,或《醫宗金鑒》補肺阿膠散加減。
-
腎不納氣
- 治宜補腎固本,納氣平喘。
- 方用吳澄所倡貞元飲(熟地、當歸、甘草),或《醫方集解》人參蛤蚧散,以益腎填精,攝氣歸元。
相關條目辨析
- 短氣:指呼吸促迫,多因氣虛、痰飲或瘀阻所致,未必兼咳。
- 虛嗽:泛指因臟腑虛損引發之咳嗽,短氣嗽屬其特殊表現。
此證虛實夾雜,臨床須辨明肺腎虧虛與外邪孰輕孰重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重視調補先天與後天之氣,以復肺腎升降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