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紮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結紮療法
結紮療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主要應用於痔瘡及皮膚疣贅等疾患的治療,其原理源遠流長,最早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。該療法藉由線繩的機械張力與藥物協同作用,阻斷患處氣血運行,促使病變組織壞死脫落,從而達到祛除病灶之效。
歷史淵源
《五十二病方》記載:「牡痔居竅旁……(豐刀^糸)以小繩,剖以刀。」文中所述即為結紮療法之原型,通過結紮痔核根部,再以刀具切開輔助,使痔核脫落。此法在後世醫家實踐中不斷演進,發展出更精細的操作技術。
作用機制
- 氣血阻斷:以線繩緊束患處,截斷局部氣血供應,使組織因缺血而漸次壞死。
- 藥物協同:部分操作會配合腐蝕性或收斂性藥物(如明礬、五倍子等),加速病灶乾枯脫落。
- 機械脫落:線繩持續加壓,最終使壞死組織與健康肌膚自然分離。
臨床分類
現代中醫進一步將結紮療法細化為以下三種形式:
- 單純結紮法:僅以絲線或棉線纏繞痔核根部,適用於體積較小、基底明顯之痔核。
- 結紮注射法:先行於痔核內注射硬化劑(如消痔靈),再施以結紮,可增強止血與固定效果。
- 膠圈套紮法:以彈性膠圈替代傳統線繩,利用器械快速套扎痔核,操作簡便且創傷較小。
適應範圍
除痔瘡外,此療法亦適用於:
- 皮膚疣贅:如絲狀疣、尋常疣等表淺贅生物,結紮後可促其萎縮脫落。
- 瘜肉或淺表腫物:部分良性腫物若根部細窄,可藉結紮阻斷營養供給而祛除。
技術特點
結紮療法在中醫外科中被視為「祛腐生新」之手段,其優勢在於:
- 精準性:針對特定病灶施加作用,不損周邊健康組織。
- 療效顯著:尤其對脫出性痔核,脫落後可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問題。
- 承古創新:結合現代醫材(如膠圈套扎器)提升操作效率與安全性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思想,通過有形之結紮導引無形之氣血,達至攻疾除患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