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潔淨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潔淨府

在中醫治療學中,「潔淨府」為一種重要的治法,意指通過通利小便的方式,使膀胱清凈無滯。此術語源自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所載:「開鬼門,潔淨腑。」唐代王冰註解曰:「潔淨腑,謂瀉膀胱水去也」,進一步闡明其核心在於疏泄膀胱水濕。

理論基礎

膀胱在中醫學中被稱為「淨腑」,屬六腑之一,具「藏津液」與「氣化出焉」之功能。其主要職司儲存與排泄尿液,然而若因濕熱邪氣蘊結下焦,或氣化失常,則易導致小便不利、尿頻、尿急、小腹脹滿等證候。此時需以「潔淨府」為治則,通調水道,恢復膀胱氣化功能。

臨床應用

「潔淨府」法主要適用於下焦濕熱證膀胱氣化不利之病機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小便澀痛、尿色渾濁
  • 排尿不暢,甚則癃閉
  • 小腹脹滿拒按
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
代表性方劑如:

  1.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
    以澤瀉、茯苓、豬苓利水滲濕,配伍桂枝助陽化氣,白朮健脾運濕,適用於水濕停蓄、膀胱氣化不利之證。
  2. 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集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木通等清熱利濕之品,輔以大黃瀉火,主治濕熱下注之淋證。

治法特點

此治法以「通利」為核心,注重:

  • 清熱利濕:針對濕熱蘊結,選用苦寒滲泄之藥,導邪從小便而出。
  • 助氣化:若兼陽虛或氣滯,則佐以溫陽(如桂枝)或行氣之品(如烏藥)。
  • 兼顧臟腑:膀胱功能與肺、脾、腎密切相關,故治時可配合宣肺、健脾、溫腎等法。

「潔淨府」不僅展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的治療思維,亦體現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生理特性,為處理下焦濕熱證候之關鍵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