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麵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腳麵骨

腳麵骨,又稱「跗骨」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構成足部後半部分之骨骼總稱,屬於「筋骨」範疇。
在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中,將足部分為「跗骨」、「蹠骨」、「趾骨」三大部分,而腳麵骨即對應現代解剖學之「跗骨」,包含七塊小骨,分別為:

  1. 距骨(踝骨):上接脛骨,構成踝關節,主司足部屈伸。
  2. 跟骨(踵骨):位於足跟,承載體重,與腎經相關,《靈樞》云「跟為腎之外候」。
  3. 舟骨:足弓之樞紐,與肝經相連,肝主筋,故舟骨損傷常牽涉筋脈失養。
  4. 三塊楔骨(內、中、外側楔骨):與蹠骨相連,維持足弓結構,屬脾經所主,脾虛者易見足弓塌陷。
  5. 骰骨:位於足外側,與膀胱經循行相關,影響步履穩健。

中醫認為,腳麵骨為「足三陰三陽經」交會之處,尤其與肝、腎、脾三臟關係密切。

  • 肝主筋,若肝血不足,筋失濡養,易致腳麵骨錯位或疼痛。
  • 腎主骨,腎精虧虛則跟骨痿弱,久立傷腎,足跟痛常見於腎虛者。
  • 脾主肌肉,脾氣虛弱則足弓無力,楔骨負荷失衡,易生疲勞。

古籍《傷科補要》提及,腳麵骨損傷多因跌撲、扭挫所致,治療需辨別「骨錯縫」或「筋出槽」,以手法復位配合活血化瘀藥外敷。
此外,腳麵骨之穴位如「崑崙」(膀胱經)、「太谿」(腎經)等,均為調理足部氣血之要穴,針灸或推拿可疏通經絡,助骨正筋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