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溝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溝通穴(別名:陰蹻)
為經穴名,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,屬足少陰腎經,為陰蹻脈之郤穴,具調和陰陽、疏通經氣之效。其定位於小腿內側,太谿穴直上2寸,復溜穴前0.5寸,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。
解剖與經絡
局部淺層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層為脛神經幹及脛後動、靜脈穿行。此穴為足少陰腎經與陰蹻脈氣血交會之處,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,故溝通穴可調節下肢陰經氣血,兼及生殖、二便功能。
主治病症
- 婦科疾患:月經不調、崩漏、帶下、陰挺、閉經,緣於腎經貫衝任,調胞宮。
- 消化系統病症:泄瀉、便秘、痢疾,因腎經絡膀胱,別通腸腑,可調水道與穀道。
- 前陰病症:疝氣、睪丸腫痛,屬腎經循行所過,穴調下焦氣機。
- 局部作用:改善小腿內側麻痛,疏通足少陰經氣血瘀滯。
刺灸法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可施提插捻轉補瀉,氣至病所者效佳。
-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宜治下焦虛寒諸症。
學理闡釋
溝通穴為陰蹻郤穴,郤主急症,故本穴善治突發性陰經氣血失調。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此穴既可滋陰潛陽,又能引火歸原,對於陰虛陽浮所致之虛火上炎,亦有引下行之效。其名「溝通」,喻其聯絡腎經與陰蹻,平衡下肢內外側陰陽氣機。
配穴應用
- 配三陰交、血海,強化調經止崩之功。
- 配天樞、上巨虛,調腸腑以治泄痢。
- 配太衝、曲泉,疏肝理氣,緩疝痛。
此穴臨床多用於下焦濕熱或腎陰不足之證,兼具通調與滋養之性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