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短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短氣
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癲狂》,指呼吸短促、氣息難以接續之症,其狀類似微喘,然無痰聲相伴。《醫宗必讀·喘》云:「短氣者,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,似喘而無痰聲。」此證須辨虛實,病因病機各異,治法亦有所不同。
虛證短氣
多因肺氣虛弱、久病耗傷元氣,或體質羸弱所致。症見呼吸淺短、聲息低微,動則加劇,常伴頭眩肢倦、形瘦神疲、面色淡白等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肺主氣,肺虛則氣道不利,故見短氣。治宜補益肺氣,方如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,或配合益氣健脾之品,如四君子湯加減。
實證短氣
多因痰飲內停、氣滯血瘀,或外邪壅滯,阻遏氣機而成。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言:「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。」指出痰飲為患時,當以利水化飲為治,如苓桂朮甘湯、澤瀉湯等。若因氣滯所致,症見胸腹脹滿、心胸窒悶、呼吸粗促,宜行氣開鬱,方如柴胡疏肝散;瘀血阻絡者,可見胸痛固定、舌質紫暗,治當活血化瘀,如血府逐瘀湯。
鑒別要點
短氣與「少氣」、「喘證」有別:
- 少氣:氣息微弱,言語無力,屬純虛之證,多因氣血兩虧。
- 喘證:呼吸急促困難,張口抬肩,有虛實之分,常伴痰鳴。
短氣之治,重在審因論治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臨證需結合四診,詳辨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