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鑑真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鑑真(西元688-763年),唐代高僧暨醫家,俗姓淳於,廣陵江陽(今江蘇江都)人。十四歲於大雲寺出家為沙彌,師從智滿禪師修習佛法,後赴長安隨弘景法師受具足戒,歷時三載,返揚州後以博學聞名。

天寶年間,日本僧人榮叡、普照來唐求法,力邀鑑真東渡弘揚佛法。鑑真六次泛海,歷盡艱險,終在天寶十二年(753年)攜佛經、佛像及藥材抵日。時雖雙目失眇,仍致力傳播佛學與中醫藥學,其攜往之麝香、沈香等香料藥物,現藏於奈良招提寺與東大寺正倉院,成為中日醫藥交流之重要見證。

【中醫藥學貢獻】 鑑真深諳《黃帝內經》理論體系,尤精臟腑辨證與經絡學說。其臨床重視「望聞問切」四診合參,即使失明後仍以聞診(聲息辨證)、問診(症狀探究)及切診(脈象分析)為日人療疾。曾以「和劑之法」調配漢方,治愈光明皇太后氣血兩虛之證與聖武天皇風濕痺症,展現其對《傷寒雜病論》方劑學之嫻熟運用。

據《續日本紀》載,鑑真將唐代藥學分類體系傳入日本,區分草木、礦物、動物藥材,並親自指導炮製技術,如蜜炙、醋淬等方法。其口述之《鑑上人秘方》雖佚,但日本丹波康賴所撰《醫心方》中多處引述其用藥經驗,可見其對日本漢方醫學影響之深。

【學術傳承】 鑑真將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融入日本佛教養生體系,提倡四時調攝與飲食禁忌。其弟子如法進等人繼承醫術,形成早期日本漢方醫學流派。日本朝廷授予「大僧都」「大和上」尊號,民間譽為「過海大師」,其醫藥實踐為後世日本「後世派」醫學奠定重要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