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建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建裡穴

經穴名稱
建裡穴為任脈之要穴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「建」有建立、調理之意,「裡」指內在臟腑,此穴名喻其能調和中焦、健運脾胃之功。

定位與解剖
位於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中上3寸處(約四橫指)。局部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腹白線、腹橫筋膜等。此處分佈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,以及腹壁上動脈與腹壁下動脈分支的交會區域,屬氣血匯聚之處。

功能主治
建裡穴為調理中焦之樞紐,主要針對脾胃系疾患:

  1. 消化系統病症:如胃脘脹痛、嘔吐呃逆、腹瀉腸鳴、食慾不振,對急慢性胃炎、胃下垂有一定緩解作用。
  2. 水濕代謝失調:可改善因脾虛濕困所致之水腫、小便不利。
  3. 氣機升降失常:緩解因中氣下陷引起的腹脹、泄瀉,或胃氣上逆之噯氣。
    其機理在於刺激此穴能激發任脈經氣,協調脾胃升清降濁之能,促進水穀運化。

針刺與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1~1.5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局部酸脹感擴散至胃脘部為佳。
  • 艾灸:宜用溫和灸或隔姜灸,艾炷灸5~7壯,或艾條懸灸10~20分鐘,可溫補脾陽、散寒止痛。
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伍足三里(雙側)以強化健運脾胃之效;若兼寒濕內蘊,可加灸中脘;配合內關則能寬胸降逆,止嘔效果更著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從經絡循行看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建裡穴居其中焦樞紐,與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氣血相通。根據《難經》「中焦者,在胃中脘」之論,此穴能調節中焦如漚之功能,轉化水穀精微,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。
歷代醫家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強調其「主腹脹逆氣,胃中寒」;現代針灸學則結合解剖,認為刺激此穴可調節胃腸蠕動與消化液分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