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擡復位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肩擡復位法
肩擡復位法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手法,專用於髖關節脫臼之復位,其原理結合「槓桿牽引」與「筋絡鬆解」之效,透過特定姿勢調整與外力施作,使脫出之骨端歸位。
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關節脫位屬「骨錯縫」範疇,多因外力牽拉、跌撲扭挫,致局部氣血瘀滯、筋絡受損,使骨端脫離臼窩。肩擡復位法透過以下機制達成療效:

  1. 鬆解筋絡:麻醉或體位調整後,患處周邊肌肉弛緩,減少復位阻力。
  2. 對抗牽引:藉助手固定骨盆與下肢,術者以肩為支點,形成反向牽引力,促使股骨頭滑回髖臼。
  3. 順勢歸位:配合「託按」手法,順應關節結構方向,導引骨端復原。

操作步驟(以左髖脫位為例)

  1. 體位準備

    • 患者仰臥,臀部緊靠床緣,一助手以雙手固定其骨盆,預防復位時軀幹位移。
    • 另一助手保持健側(右)下肢平伸,維持身體平衡。
  2. 術者定位

    • 術者分腿站立於患側,右肩置於患者左膕窩(膝後凹陷處),形成支撐點。
    • 雙手緊握患肢大腿根部,另一助手於術者後方固定小腿,避免膝關節屈曲。
  3. 施力復位

    • 術者由屈膝彎腰姿勢,漸次伸直腰部並擡肩,同時與固定骨盆之助手形成對抗牽引。
    • 待感知股骨頭滑動時,雙手速向遠端(下肢末端)託送,利用瞬間力道促使骨頭滑入髖臼,此時多伴隨「咔嗒」聲響,證實復位成功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• 氣滯血瘀型:脫位後局部腫痛拒按,復位時需輕緩,避免加重瘀血。
  • 筋脈失濡型:年老或久病者筋絡鬆弛,復位後宜以繃帶固定,輔以補肝腎、強筋骨藥物。

此法承襲中醫「筋骨並重」理念,強調手法需「穩、準、巧」,術後應觀察患肢活動度及氣血運行,以評估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