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頰裡
頰裡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其位於口腔內頰部黏膜上,當口角水平向外延伸一寸處,左右各一。此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應用於治療濕熱、疫毒所致的病症,以及口腔疾患。
定位與取穴
頰裡穴的定位以口腔內頰黏膜為基準,當患者正坐或仰臥,張口時,於口角水平線向外量取一寸(約同身寸之一橫指),對應頰黏膜處即為該穴。
功能與主治
頰裡穴屬局部取穴,其作用機制與陽明經循行相關。根據中醫理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頰,故頰裡穴可調和胃腸濕熱,清泄陽明火毒,並能疏通局部氣血。其主治範圍包括:
- 黃疸:因濕熱蘊結脾胃,膽汁外溢所致。頰裡穴可助清利濕熱,疏泄膽腑。
- 瘟疫時病:此穴能泄熱解毒,古代醫家用於治療疫癘之邪上犯口頜的病證。
- 口疳、齒齦潰爛:屬胃火上炎或心脾積熱所致口腔潰瘍、牙齦腫痛,刺之可清熱消腫。
刺灸方法
臨床操作時,常用斜刺法,進針約0.1至0.2寸(1-2分),或採用三棱針點刺出血。因穴位位於黏膜組織,施術時需手法輕靈,以微出血為度。古籍記載,此穴放血可引邪外出,適用於熱毒壅盛之證。
學理依據
從經絡學說分析,頰裡雖為奇穴,但與陽明經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胃經「循頰車,上耳前」,而頰裡位於其循行範疇內,故能調理陽明經氣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火鬱發之」,頰裡點刺出血正合此理,尤適於熱鬱上焦之實證。
此穴在古代亦被歸入「喉風十二穴」之一,用於急症喉痹的救治,展現其瀉熱開閉之效。現代臨床雖較少單獨使用,但在結合針刺或放血療法時,仍具有一定的輔助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