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短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短期(中醫名詞)
在中醫學中,「短期」一詞具有特定涵義,指生命即將終結、死期將近的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主要從脈象與陰陽氣機的角度闡述人體生機衰竭的徵兆,屬中醫診斷學中預後判斷的重要範疇。
經典文獻溯源
- 《靈樞·終始》
提出「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,關格者與之短期」,意指當人迎脈(反映陽氣)與寸口脈(反映陰氣)皆異常亢盛,且搏動強度超出平常四倍時,陰陽氣機嚴重失衡,形成「關格」之證。此狀態下,陰陽離決、氣血閉阻,預示生命即將終結,故稱「短期」。 - 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
進一步探討「短期」與陰陽衰敗的關係,強調三陰三陽經脈之氣衰竭時,臟腑功能喪失協調,如「三陰三陽絕,短期至」,說明經脈氣血枯竭為「短期」的內在病機。
中醫病機解析
「短期」的形成與以下病理機制密切相關:
- 關格證:陰陽氣機壅塞不通,上下隔絕。陽氣過亢於上(人迎盛),陰氣鬱閉於下(太陰脈口盛),導致「陽不入陰,陰不涵陽」,臟腑失養。
- 真臟脈現:脈象呈現無胃氣之真臟脈,如弦急堅硬、散亂無根,反映臟腑精氣耗竭。
- 神機化滅:《內經》言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」,「短期」者往往目陷神昏、形脫色敗,為元神渙散之象。
臨床意義
古醫家通過「短期」之論,揭示疾病危重階段的判斷標準,尤其重視脈象與陰陽盛衰的動態變化。此概念不僅用於預後評估,亦提醒醫者於治療中需及早顧護陰陽,如《傷寒論》「急下存陰」或「回陽救逆」之法,皆含防範病情惡化至「短期」的思維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「短期」所描述的生理崩潰狀態,近似現代醫學「多器官衰竭」或「瀕死期」之表現,但中醫更強調氣機升降與整體能量(氣血陰陽)的失衡,為傳統理論獨特的疾病觀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