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邊鰍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邊鰍喉
邊鰍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其名源於其形狀特徵,類似鰍魚(泥鰍)之狀,紅腫如條,自腮邊延伸至喉中,呈現「頭大尾小」之態。根據腫脹方向不同,可分為「上水邊鰍」與「下水邊鰍」:若腫勢向上,頭部在上,稱為「上水邊鰍」;若腫勢向下,頭部在下,則稱「下水邊鰍」。此病名見載於《喉科種福》卷四,屬中醫喉風範疇。
病因病機
邊鰍喉之發病,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。風熱之邪侵襲肌表,鬱而不解,循經上犯咽喉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故見紅腫疼痛。若熱毒熾盛,更可伴隨全身症狀,如惡寒發熱、身痛等表證,甚則熱結於內,導致大便不通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見喉部紅腫如鰍狀外,尚可伴隨以下症狀:
- 局部症狀:咽喉劇痛,吞嚥困難,腮邊至喉中一線紅腫,觸之灼熱。
- 全身症狀: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,舌紅苔薄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滑數。
- 兼證:若熱毒內結,可見大便乾結、口乾渴飲等裡熱證候。
治療原則
邊鰍喉之治療,當以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為主,並根據病勢深淺及兼證加減用藥。
內治法
- 表證明顯者:先以人參敗毒飲加減,疏風解表、宣肺透邪,適用於惡寒發熱、身痛等外感症狀較著者。
- 裡熱結滯者:若兼見大便不通、煩渴,宜用防風通聖散,表裡雙解,通腑泄熱。
- 熱毒熾盛者:可酌加黃連解毒湯或普濟消毒飲,加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外治法
- 局部外敷:以如意金黃散調敷頸外腫處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喉部吹藥:使用冰硼散吹喉,清熱化痰、利咽消腫,適用於咽喉腫痛明顯者。
辨證要點
邊鰍喉之辨證,需注意腫勢走向(上水或下水)、熱毒輕重及表裡兼夾情況。若腫勢迅速,伴高熱煩躁,當防熱毒內陷,需及時清熱涼血;若表證未解,不可過用寒涼,以免冰伏邪氣。此外,需與其他喉風、喉痹等病證相鑑別,如「纏喉風」、「鎖喉癰」等,以免誤治。
邊鰍喉雖屬喉科急症,但若能及時辨證施治,多可獲效。歷代喉科醫家對此病論述雖簡,然其治療思路仍不離中醫整體觀念,強調表裡同治、內外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