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邊鰍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邊鰍喉,又稱邊鰍癰,是一種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。其發病急,症狀重,常見於小兒。主要表現為高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咽痛、扁桃體腫大、化膿,並向下蔓延至頸部,形成頸淋巴結炎。若治療不當,可引起敗血症、化膿性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。

邊鰍喉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熱之邪,內蘊痰熱,阻於咽喉,化熱成毒,結聚成癰。其發病多與小兒體質虛弱、抵抗力低下有關。

邊鰍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高熱、寒戰:多在發病初期出現,體溫可高達40℃以上。
  2. 頭痛、咽痛:咽部疼痛劇烈,吞咽困難,可伴有流涎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  3. 扁桃體腫大、化膿:扁桃體明顯腫大,表面可見黃白色膿點或膿栓。
  4. 頸淋巴結腫大:頸部淋巴結腫大,並可觸及有波動感。
  5. 其他症狀:如全身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乾燥等。

邊鰍喉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、黃連、黃芩、赤芍、甘草等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選用不同的中藥組合。

邊鰍喉的預防主要是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平時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在流感流行季節,要注意防護,避免接觸患者。

邊鰍喉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。因此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應立即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喉科種福》卷四中關於邊鰍喉的記載:

「邊鰍喉,形似鰍魚,紅腫一條,自腮邊腫至喉中,頭大尾小。頭在上,名上水邊鰍,頭在下為下水邊鰍,皆俗名也。」

「治宜疏風清熱解毒。先以人參敗毒飲發表。大便結者服防風通聖散。頸外敷如意金黃散。喉部吹用冰硼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