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季夏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季夏痺

定義與出處

季夏痺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此證屬於十二經筋病範疇,特指手少陽三焦經經筋病變。《靈樞註證發微》注云:"此證當發於六月(指農曆)之時,故名之曰季夏痺也。"所謂"季夏",乃農曆六月之古稱,正值盛夏向初秋過渡之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時令因素:季夏應於五行之土,暑濕交蒸,易致經氣不利。手少陽經屬少陽相火,與三焦相應,此時節氣候濕熱,易使經筋受損。
  2. 經筋特性:手少陽經筋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,上結於腕,沿前臂外側上行,繞行肩部上頸。其功能主司關節屈伸和肢體運動,受邪則呈現肢體拘攣、疼痛等症。
  3. 痹證機理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季夏之際,雖外顯暑熱,然人體腠理開泄,易受風寒濕邪侵襲,留滯經筋,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表現與手少陽經筋循行部位相關:

  • 無名指牽掣疼痛
  • 腕關節活動不利
  • 前臂外側至肘部酸痛
  • 肩部運動障礙
  • 頸側僵硬不舒

病證特性呈現季節性加劇特點,每於季夏時節症狀明顯。

傳統診斷要點

  1. 望診:觀察患處有無腫脹、變形,皮膚色澤改變。
  2. 切診:循經按壓可發現明顯壓痛點或結節。
  3. 經絡診查:尤重手少陽經筋循行區域反應點檢查。
  4. 時間診法:症狀多在申時(15-17時)加重,因此時氣血流注手少陽經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治療注重"通經活絡、調和氣血",具體方法包括:

  • 針灸療法:以手少陽經外關、支溝、天井等穴為主
  • 推拿導引:循經筋走向施以理筋手法
  • 藥物療法:根據證型選用清暑化濕、疏經通絡之方劑
  • 時令調攝:配合季節特性調整治法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季夏痺需與下列病證區分:

  1. 孟秋痺:發於農曆七月,屬手陽明經筋病
  2. 仲冬痺:發於農曆十一月,屬手少陰經筋病
  3. 行痹/痛痹/著痹:三者以症狀特性區分,不分季節

學術理論背景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"經筋"概念,與經脈相輔相成。馬蒔《靈樞註證發微》詳解十二經筋病候,將季節特性與經筋病變相聯繫,形成獨特的"時間醫學"觀。此理論體現中醫"天人相應"思想,強調人體與自然節律的密切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