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季秋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季秋痺
名詞出典
季秋痺乃中醫古典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篇,屬十二經筋病範疇,特指足厥陰經筋病變之特殊時令發病類型。明代醫家馬蒔於《靈樞註證發微》中註解:「此證當發於九月(指農曆)之時,故名之曰季秋痺也」。
時令特性
「季秋」為農曆九月別稱,時值深秋,陰氣漸盛,陽氣內斂。中醫認為此時自然界的肅殺之氣與足厥陰肝經相應,肝主筋,故經筋易受邪客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季秋時節氣候乾燥,風木當令,與厥陰經氣相感,形成特殊病理基礎。
經筋病機
足厥陰經筋循行起於大趾,結於內踝,循脛內側上結於內輔,沿股內側上行結於陰器,絡諸筋。其病候主要表現為:
- 經筋攣急:足大趾至內踝拘急疼痛
- 循行部位牽引痛:沿脛骨內側至膝內側放射
- 生殖系統連動症狀:陰器紐痛,甚則小腹拘急
- 運動功能障礙:轉筋維筋,不可屈伸
病因病機
此證形成與多重因素相關:
- 外邪侵襲:秋令燥邪合併風寒,由經筋皮部入侵
- 肝血不足:厥陰經氣虛弱,筋脈失於濡養
- 氣血凝滯:秋氣肅降,陽氣不達四末,經氣運行不暢
- 情志因素:鬱怒傷肝,經筋氣機紊亂
治療原則
古代醫家對季秋痺的治療著重:
- 調和厥陰:取太衝、蠡溝等肝經要穴
- 舒筋活絡:配合陽陵泉等筋會穴位
- 應時用藥:選用當歸、芍藥等養血柔筋之品
- 導引按蹻:《諸病源候論》載有相應導引法
與現代醫學關聯
從現代醫學角度觀之,季秋痺症狀與下列病症或有關聯:
- 腓腸肌痙攣
- 隱神經異常
- 內收肌群勞損
- 某些生殖系統牽涉痛
此病症體現中醫「時間醫學」思想,展現季節變化對經筋系統的特殊影響,為中醫時間治療學的重要案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