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季冬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季冬痺
病名出處
季冬痺首載於《靈樞·經筋》,為十二經筋病中手少陰經筋所發之痺證。明代醫家馬蒔於《靈樞註證發微》註解:「此證當發於十二月之時,故名之曰季冬痺也。」其名與時令相應,契合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認為人體經筋氣血之變動與季節更迭密切相關。
經筋歸屬與病理特點
季冬痺屬手少陰經筋病候。手少陰經筋起於小指內側,循臂上肩,結於胸中,其病多由氣血不足、寒邪侵襲所致。《靈樞》記載其主症為「筋急則心痛,內急,引脅下痛」,蓋因經筋拘攣,氣血不通,發為胸脅掣痛,甚則牽連心區。冬季陰寒凜冽,寒主收引,易使筋脈凝滯,故季冬痺多在此時發作或加重。
病因病機探析
- 寒邪凝滯:冬令寒氣當令,寒客經筋,血脈澀滯,筋失濡養而拘急。
- 氣血虧虛:手少陰屬心,心主血脈,若心陽不足,氣血不充,經筋失於溫煦而發痺。
- 經筋勞傷:過度勞作或外傷,致局部筋絡受損,復感外邪,內外合病而成痺。
與其他經筋痺證之鑑別
十二經筋皆有對應季節之痺證,如孟春痺(正月,足少陽筋病)、仲秋痺(八月,足少陰筋病)等。季冬痺特異性在於其病位集中於手少陰經筋,且多兼見心胸症狀,與其他經筋痺證以肢體疼痛為主者有別。
中醫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處理此證,主張以「溫通」為大法,具體包括:
- 針灸:取手少陰經穴如少府、神門,配合艾灸以散寒通絡。
- 藥物:當歸四逆湯加減,或獨活寄生湯化裁,溫養筋脈、祛寒活血。
- 導引:強調冬季宜行舒緩導引之術,如「五禽戲」中猿式,以鬆解經筋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提及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」,呼應季冬痺寒性收引之特質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述,此類筋病須分虛實,實者多驟發而痛劇,虛者綿綿作痛,遇寒尤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