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個暗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灸忌日與禁穴

古代中醫針灸理論中,存在「忌日」與「禁穴」之說,此乃依據天人相應的時空觀,結合干支曆法、經氣流注規律所形成之特殊禁忌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氣血盛衰隨日月星辰」,奠定了擇時施術的理論基礎。

忌日溯源

《千金翼方‧卷二十八》明確記載針灸宜忌需配合曆法吉凶,提出「人神所在」禁忌:「一日在足大趾,二日在外踝,三日在股內……」,逐日對應身體特定區域,若誤刺當日人神所駐之處,恐致「氣亂經損」。此說融合道教存思術與醫家經絡理論,宋以後醫籍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更將此系統化為「尻神禁忌」「九部人神」等推算方法。

禁穴分類體系

  1. 時忌穴
    子午流注學說指出,特定時辰某些穴位處於「氣閉」狀態,如午時(11-13時)心經當令,非熱證刺極泉穴易擾心神;寅時(3-5時)肺經旺相,誤刺中府可能引咳逆。
  2. 部位禁針

    • 天容穴:位於頸動脈三角區,《針灸甲乙經》警示「刺太深令人逆息」,與現代解剖學頸動脈竇位置重疊。
    • 睛明穴:眼周血絡豐富,《聖濟總錄》云「宜淺刺三分,禁灸」,深刺恐傷目系。
  3. 特殊狀態禁忌
    孕婦忌合谷、三陰交,源於《針灸大成》「逐胎穴」記載;酒醉禁刺百會,因風府諸陽之會易引氣血上衝。

理論核心

此禁忌體系實質反映「因時制宜」治療思想:

  • 擇日說以「五運六氣」推演天時與經氣關係,如甲己日土運當令,脾經穴位宜慎刺;
  • 禁穴機制暗合「候氣刺法」,《標幽賦》所謂「空心恐怯,直立側而多暈」即是對體位與氣機關係的觀察。

此類知識體系展現中醫「天人合一」的整體觀,雖部分內容與現代醫學觀點需進一步實證,其背後的時空醫學觀念仍具研究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