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柱旋轉復位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脊柱旋轉復位法

脊柱旋轉復位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主要運用於頸椎病、腰椎後關節紊亂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病症。其原理基於中醫「筋出槽、骨錯縫」理論,認為關節錯位與周圍筋絡失衡相關,透過外力調整可使錯位之椎體復歸原位,進而恢復氣血流通與經絡功能。

操作步驟

  1. 患者體位:患者正坐於凳上,全身放鬆,醫者立於其側後方。
  2. 定位施力:醫者以一手拇指按壓於偏歪之棘突側(如腰椎或頸椎觸診發現之異常凸起處),另一手固定患者頭部或肩部(頸椎)/扶住對側肩膀(腰椎)。
  3. 旋轉牽引:醫者協調雙手動作,以拇指為支點,緩緩旋轉患者脊柱(頸部或腰部),同時施加輕微牽引之力,引導關節逐步回正。
  4. 復位徵兆:當脊柱旋轉至一定角度時,醫者指下可感知棘突輕微移動,或伴隨「喀嗒」聲響,此即表示錯位之椎體已復位,相鄰關節壓力亦隨之緩解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  • 經筋與骨節關係:中醫認為「骨正筋柔,氣血流暢」,脊柱錯位易壓迫經絡,導致氣滯血瘀,引發疼痛或功能障礙。此法透過調整骨結構,間接松解周圍筋絡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。
  • 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:脊柱為督脈所行之路,旁開足太陽膀胱經,若椎體錯位可能影響經脈氣血輸布。復位後有助疏通陽經氣機,緩解相應區域之不適。

適應病症

  • 頸椎病:適用於頸椎小關節錯位引起之頭痛、眩暈或上肢麻痺。
  • 腰椎後關節紊亂:針對急性腰扭傷或慢性勞損導致之關節卡壓。
  • 腰椎間盤突出癥:配合牽引可減輕髓核對神經根之壓迫,但需根據病情輕重調整手法力度。

此手法強調「巧勁」而非蠻力,需依患者體質及症狀差異調整施力角度與幅度,方能契合中醫「因人施治」之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