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喉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急喉痺

病名釋義
急喉痺為中醫喉科急症之一,泛指因外邪侵襲、內熱壅盛或風痰上擾,導致咽喉氣道驟然閉塞之病證。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咽喉腫痛劇烈,伴隨呼吸不暢、痰鳴氣促等症,嚴重者恐有窒息之虞。此病名首見於古代醫籍,屬「喉風」範疇,與西醫「急性喉阻塞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內外因交互致病之機理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胃積熱:過食辛辣炙煿,熱毒蘊結肺胃,上攻咽喉,灼傷血絡,致氣血壅滯而腫痛。
  2. 邪毒內蘊:外感風熱疫毒,或時行癘氣侵襲,邪聚喉關,化火生痰,阻塞氣道。
  3. 風痰上湧:素體痰濕內盛,復感風邪,風火相煽,痰隨氣逆,纏結喉間,聲如拽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咽喉紅腫焮痛,吞嚥困難,甚則水漿難入;胸悶氣促,呼吸時喉間痰鳴有聲(如拽鋸、拉風箱)。
  • 兼症:煩躁不安,口乾欲飲,或見高熱面赤;舌質紅絳,苔黃膩,脈洪數或滑疾。
  • 危候:若腫勢速及全喉,可現面色青紫、汗出如珠、四肢厥冷等陽氣暴脫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內治
    • 清熱解毒:適用於熱毒熾盛者,方選《清瘟敗毒飲》加減(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梔子等),重用連翹、板藍根以解喉毒。
    • 瀉火祛痰:若痰熱膠結,選《普濟消毒飲》合《涼膈散》,佐以膽南星、天竺黃豁痰開閉。
    • 宣肺通絡:風熱偏盛者,可配僵蠶、蟬蛻疏風透邪,浙貝母、杏仁宣肺化痰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用六神丸研末吹喉,或雙料喉風散外噴以消腫止痛。
    • 膿成未潰者,以三棱針於腫處淺刺排膿,繼用錫類散外敷。

針灸療法

  • 主穴:少商(點刺出血)、商陽(洩肺熱)、天突(降氣利咽)。
  • 配穴:合谷、曲池疏表清熱,豐隆化痰通絡。

典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・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喉風一證,迅如風火……急宜刺血泄熱,緩則氣閉難救。」說明此症貴在速治,遲延恐生變端。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亦載:「喉痹壅塞,皆因火鬱纏喉」,強調瀉火為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