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短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短脈

短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脈搏應指範圍短小,首尾俱短,無法充盈寸、關、尺三部,尤以關部較為明顯,而寸部與尺部則顯不足。此脈象多主氣機病變,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所載:「短則氣病。」意指短脈的出現常與氣分異常相關,其臨床意義需結合脈之有力與無力進一步辨析。

脈象特點
短脈的搏動範圍局限,不及常脈之長度。切診時,可感脈氣不達寸、尺,僅在關部較為清晰。此與長脈相對,長脈脈氣過長,超越寸尺;而短脈則反之,呈現收縮之態。

主病機理

  1. 氣郁:若短脈有力,多屬氣機鬱滯。氣行不暢,脈道受遏,故見短而有力,常見於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或痰食內阻之證。
  2. 氣虛:若短脈無力,則主氣虛不足。氣為血帥,氣虛則推動無力,脈道不充,因而呈現短弱之象,多見於元氣虧虛、脾肺氣弱之候。

相關典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脈經》亦提及:「短脈不及本位,應指而回,不能滿部。」強調其脈位短縮之特徵。後世醫家如李時珍於《瀕湖脈學》中進一步區分:「短脈惟於尺寸尋,寸關尺部不能均。」說明短脈在寸尺部位的不足感。

辨證要點
短脈需與其他脈象合參,如:

  • 短而滑數者,可能為痰熱壅滯。
  • 短而澀者,或見於血瘀氣阻。
  • 短促無力,伴心悸氣短者,多屬心陽不振。

短脈雖以氣病為綱,然臨床仍需四診合參,結合整體證候,方能準確辨識其病機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