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瘀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積瘀洩
定義與病機
積瘀洩為中醫病證名,屬泄瀉之一種,因瘀血內停、阻滯經絡所致。其核心病機在於瘀血積聚,影響氣血運行與水穀精微輸布,導致腸腑傳導失常,遂發泄瀉。此證多見於久病入絡,或外傷、情志鬱結等因素引發血行不暢,瘀血留滯腸絡而成。
臨床特徵
- 便色異常:瀉下大便色黑,質地黏稠,光亮如漆,或如退光黑漆色,為瘀血下行之象。
- 伴隨症狀:常見胸脅脹痛、腹痛拒按,痛處固定不移,或夜間痛甚,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。
- 病程特點:泄瀉日久不癒,或五更泄瀉(晨起腹瀉)以補腎健脾等常法治療無效時,需考量瘀血為患。
古籍論述
- 《不居集》明言:「內有積瘀,胸脅腹痛,洩下光亮如黑漆退光色者是也。」指出瘀血內積與泄瀉的特異性關聯。
- 《醫林改錯》提出從瘀論治泄瀉,認為若補腎固澀無效,當以活血化瘀為法,並以「膈下逐瘀湯」為代表方劑,開創治瀉新徑。
治療原則
以「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瀉」為主,兼調氣機。
- 主方:膈下逐瘀湯(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枳殼、延胡索等),旨在破血行滯、疏通腸絡。
- 加減:
- 若兼氣滯,加香附、烏藥以行氣止痛;
- 瘀久化熱,見口乾舌紅,加丹皮、生地涼血化瘀;
- 氣虛血瘀者,適配黃耆、黨參益氣助血行。
與他證鑑別
- 濕熱泄瀉:大便黃褐臭穢,肛門灼熱,苔黃膩,脈滑數,治以清熱利濕。
- 脾虛泄瀉:大便溏薄,乏力納呆,舌淡脈弱,治宜健脾益氣。
積瘀洩獨具瘀血徵象,便色黑暗為辨證關鍵。
延伸探討
現代中醫認為,積瘀洩與「微循環障礙」相關,瘀血阻滯可導致腸黏膜血流不暢,影響吸收功能,類似於缺血性腸病或慢性腸炎病理變化。此證體現中醫「久病必瘀」理論,提示臨床對頑固性泄瀉需詳察瘀血之存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