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肌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肌痺,病名。

1.寒濕侵襲肌膚所致的痺癥。又名著痺、濕痺。《素問.長刺節論》:「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痺,傷於寒濕。」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「肌痺,其狀皮膚弗營,肌肉XX(同頑)厚而不仁是也。」《張氏醫通》卷六:「肌痺者,即著痺、濕痺也。留而不移,汗出,四肢萎弱,皮膚麻木不仁,精神昏塞。」治用天麻丸、細辛湯、神效黃芪湯、五痺湯等方。參見濕痺條。

2.即脾痺。《癥因脈治》卷三:「脾痺之癥,即肌痺也。四肢怠惰,中州痞塞,隱隱而痛,大便時瀉,面黃足腫,不能食,肌肉痺而不仁。」參見脾痺條。

肌痺,是指寒濕侵襲肌膚,導致肌膚麻木不仁、四肢無力的病證。肌痺的臨床表現為:肌膚麻木不仁,四肢無力,汗出,精神昏塞。肌痺的治療,可用天麻丸、細辛湯、神效黃芪湯、五痺湯等方。

肌痺的預防,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肌痺的飲食,可多吃溫熱、滋補的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雞肉、魚肉、豆製品、蔬菜、水果等。

肌痺的禁忌,不宜吃生冷、寒涼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如冷飲、冰淇淋、涼拌菜、辣椒、大蒜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