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肌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肌痺
病名釋義
肌痺為中醫痺證之一,主要因寒濕之邪侵襲肌膚,導致肌肉、皮膚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。此病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已有明確記載,《素問·長刺節論》云:「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痺,傷於寒濕。」其特徵為肌肉頑厚不仁、皮膚感覺異常及運動功能障礙。歷代醫家對肌痺之稱謂與理解略有差異,或稱之為「著痺」、「濕痺」,或等同於「脾痺」。
病因病機
肌痺之形成,主要因正氣不足,腠理疏鬆,復感寒濕之邪,邪氣留滯肌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寒濕侵襲:外感寒濕之邪,客於肌表,陽氣被遏,氣血凝滯
- 脾運失健:脾主肌肉,脾虛失運則水濕停聚,浸漬肌肉
- 經絡閉阻:邪氣久留,阻滯經絡,氣血不能濡養肌膚
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肌痺,其狀皮膚弗營,肌肉頑厚而不仁是也。」說明其病位主要在肌肉與皮膚,表現為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。
臨床表現
肌痺之證候主要包括:
- 肌膚症狀:
- 皮膚麻木不仁,感覺減退
- 肌肉頑厚僵硬,按之不柔
- 局部或全身肌肉疼痛,遇寒加劇
-
全身症狀:
- 四肢萎弱無力,活動不利
- 汗出異常,或自汗,或局部無汗
- 精神昏蒙,頭身困重
-
兼夾症狀: 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述,可見「留而不移,汗出,四肢萎弱,皮膚麻木不仁,精神昏塞」等表現。若與脾痺相關,則兼見「四肢怠惰,中州痞塞,隱隱而痛,大便時瀉,面黃足腫,不能飲食」等脾失健運之象。
分類辨證
歷代醫家對肌痺有不同的分類與認識:
- 寒濕肌痺: 以寒濕侵襲為主,症見肌肉疼痛沉重、遇冷加劇、舌苔白膩、脈濡緩。《素問》所謂「傷於寒濕」即指此類。
- 脾虛肌痺(脾痺): 《癥因脈治》云:「脾痺之癥,即肌痺也。」此類因脾虛失運,濕濁內生,表現為肌肉痺痛兼見脾胃虛弱諸症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肌痺不已,復感於邪,內含於脾」。
- 氣血痺阻型: 病久入絡,氣血瘀滯,可見肌膚甲錯、局部青紫、疼痛固定不移等表現。
診察要點
診斷肌痺需注意:
- 問診:
- 疼痛性質(重著、酸痛為主)
- 病程長短與季節性
- 伴隨脾胃症狀
-
切診:
- 肌肉觸診:頑厚不仁,彈性減低
- 脈象:多見濡緩或沉細
-
望診:
- 皮膚色澤:或蒼白,或晦暗
- 舌象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
治療法則
治療肌痺以祛濕散寒、通絡止痛為大法,兼顧健脾益氣。常用治法包括:
-
內治法:
- 散寒除濕:適用於寒濕偏盛者,常用方如五痺湯、獨活寄生湯
- 健脾化濕:適用於脾虛濕困者,方如參苓白朮散加減
- 益氣活血:適用於久病氣血不足者,方如神效黃芪湯
-
代表方劑:
- 天麻丸:祛風除濕,通絡止痛,《聖濟總錄》用治「風濕客搏,身體煩疼」
- 細辛湯:溫經散寒,適於寒邪偏盛者
- 五痺湯:統治各類痺證,隨證加減
與相關病證鑑別
-
與濕痺之別: 濕痺範圍較廣,泛指濕邪所致痺證;肌痺特指病位在肌肉者,或為濕痺之一種表現。
- 與皮痺之別: 皮痺病位在表,以皮膚硬化為主;肌痺病位較深,以肌肉僵硬疼痛為要。
- 與肉痺之別: 《內經》中肉痺屬五體痺之一,與肌痺相似但更強調肌肉萎弱無力。
文獻摘要
- 《素問·痺論》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……濕氣勝者為著痺。」
- 《類證治裁》:「著痺者,肢體沉重而痛,麻木不仁,此濕勝也。」
- 《醫宗必讀》:「肌痺即著痺,濕病也,留著不行,故肢體沉重而痛,皮膚不仁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