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肌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肌痺,又稱著痺、濕痺,是由寒濕侵襲肌膚所引起的病理狀態。根據《素問.長刺節論》的記載,肌痺是指肌膚全身痛楚的情況,多由於受寒濕之邪所傷。《聖濟總錄》則提到,肌痺的皮膚看起來不光潔,肌肉會變厚且不敏感。《張氏醫通》也提到,在肌痺中,病情會滯留不去,伴有汗出、四肢軟弱無力、皮膚麻木不仁,精神昏沈等症狀。治療肌痺的方法可以使用天麻丸、細辛湯、神效黃芪湯、五痺湯等方劑。請參考濕痺的相關資料。

此外,肌痺也可以指脾痺,根據《癥因脈治》的記載,脾痺就等同於肌痺。脾痺的臨床表現為四肢無力、胃脘堵塞、隱隱作痛、大便時有瀉痢、面色黃腫、食慾不振、肌肉痺硬等症狀。詳細資訊可參考脾痺的相關資料。

為預防肌痺,可注意保持適當的溫暖,避免受寒,並進行適量的運動,以增強身體素質。

在飲食方面,建議多食溫熱、滋補的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雞肉、魚肉、豆類製品、蔬菜和水果等,有助於改善肌痺的症狀。

然而,患有肌痺的人應避免食用生冷、寒涼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,例如冷飲、冰淇淋、涼拌菜、辣椒和大蒜等。

總結來說,肌痺是由寒濕邪氣引起的病理現象,臨床表現為肌膚麻木不仁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治療可使用相應方劑,同時也應注意預防和養生,避免食用不適宜的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