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飢飽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飢飽咳嗽

飢飽咳嗽,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,過飢或過飽損傷脾土,致使痰食積滯,上犯肺絡而引發之咳嗽。此證型多見於飲食失調之人,因脾胃運化失司,痰濁內生,上擾肺氣,故見咳喘不寧。

病因病機

脾胃位居中焦,主運化水谷,為後天之本。若飲食不節,過飢則脾胃氣血乏源,運化無力;過飽則食積中焦,濕濁內停,阻礙氣機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云:「病者中滿腹脹,搶心痛,不欲食,此因飢飽傷脾。」指出飢飽失調可使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犯於肺,肺失肅降,遂發為咳嗽。

此外,痰食積滯久而不化,易成痰熱,更加重咳嗽之勢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五將此證歸為內傷咳嗽之一,強調脾胃功能失常對肺氣的影響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咳嗽痰多,或咳嗽伴隨胸悶腹脹,食慾不振,噯氣酸腐,甚則口臭、大便溏泄或便秘。痰質或稀或稠,色白或黃,視痰濕與痰熱之不同而異。舌苔多厚膩,脈象沉滑或弦滑。

若偏於食積,則咳嗽多於進食後加劇,伴有噯腐吞酸;若偏於脾虛,則見氣短乏力,咳嗽聲低,痰多稀白。

治療原則

治當健脾消食,化痰止咳。因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,故調理脾胃為本,止咳化痰為標。

方藥選用

  1. 保和丸:為食積咳嗽之常用方,出自《丹溪心法》,由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組成。其功在消食導滯、化痰和胃,適用於食積內停、痰濕中阻之咳嗽。
  2. 二陳湯:若痰濕偏盛,可加減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,以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。
  3. 六君子湯:若脾虛為主,兼見氣短乏力,宜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健脾益氣,化痰止咳。

若痰鬱化熱,症見痰黃黏稠,可加黃芩、瓜蔞、浙貝母等清熱化痰之品;若胸悶氣逆,可加蘇子、杏仁以降氣化痰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脾咳:《素問·咳論》言: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」其中脾咳即因脾胃功能失調,痰濕上犯所致,與飢飽咳嗽病機相近,然脾咳範疇較廣,涵蓋多種脾病及肺之咳證。
  • 內傷咳嗽:與外感咳嗽相對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引發,飢飽咳嗽屬內傷咳嗽之一,需與肺陰虛、肝火犯肺等證型鑑別。

飢飽咳嗽之關鍵,在於脾胃運化失常,故治療不僅需止咳,更當調理中焦,使痰濁不生,咳嗽自止。臨證時須細辨痰、食、虛、實之偏重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