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火焰」詳解

火焰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以五行學說中「火性炎上」的特性,比喻火邪致病時病勢向上的病理特徵。火為陽邪,其性燔灼急迫,易擾亂氣機,耗傷陰津,並表現為上部熱證。以下分述其內涵與臨床表現:

一、火焰的生理與病理基礎

中醫理論中,火分「生理之火」與「病理之火」。生理之火又稱「少火」,為維持生命活動的陽氣,具溫煦推動之功;而病理之火即「壯火」,多因外感六淫(如暑熱)、七情過激(如鬱而化火),或陰虛陽亢所生。火焰之病機,核心在於火邪蒸騰上炎,導致氣血逆亂,病癥多現於頭面、官竅及心肺。

二、火焰致病的臨床表現

  1. 火熱灼肺
    肺為嬌臟,火邪上灼肺絡,可見咳喘咯黃痰、鼻衄(鼻出血),甚則胸痛、痰中帶血。此類證候常見於肺熱壅盛或木火刑金(肝火犯肺)之證。
  2. 火迫心神
    心主神明,若火邪擾及心包,輕則心煩失眠、口舌生瘡;重則高熱神昏、譫語躁狂,如溫病中的「熱入心包」或雜病中的心火亢盛證。
  3. 陰虛火炎
    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可致咽乾口燥、顴紅盜汗,並見五官諸疾,如耳鳴如蟬(腎虛火旺)、齒齦浮腫出血(虛火動血)、咽痛聲嘶(虛火灼喉)。此類火勢雖不若實火猛烈,但纏綿難癒。
  4. 肝火上衝
    肝經循行過頭目,若肝鬱化火,火氣循經上攻,可致頭脹痛、目赤腫痛、急躁易怒,或突發耳聾(如「暴聾」),符合「火性炎上」之勢。

三、火焰與其他病邪的鑒別

火焰與「濕邪」「寒邪」致病特徵迥異:

  • 濕性趨下,多見下肢浮腫、淋濁帶下;
  • 寒性收引,常引發拘攣冷痛,病位多偏下焦;
  • 火焰則獨具向上特性,病癥集中於上焦與頭面,且多伴紅、腫、熱、痛及出血傾向。

四、治療原則

針對火焰為病,中醫治法以「清熱瀉火」為主軸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實火:直折火勢,如黃連解毒湯(三焦火盛)、龍膽瀉肝湯(肝膽實火);
  • 虛火: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(腎陰虛火旺)、百合固金湯(肺腎陰虛);
  • 臟腑之火:結合引經藥,如石膏清胃火,黃連瀉心火。

火焰之說,不僅體現五行學說在中醫辨證的靈活運用,亦揭示了火邪致病的方向性規律,臨床需細辨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