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短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短骨
在中醫學中,短骨泛指形狀短小、近似立方體的骨骼,主要分佈於手腕(腕骨)與足踝(跗骨)等部位。此類骨骼結構緊密,多呈群集排列,具有支撐、緩衝及靈活運動的功能,與長骨、扁骨、不規則骨等共同構成中醫骨學理論中的骨骼分類體系。
從中醫經絡與臟象學說來看,短骨雖形體細小,卻與周身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手部腕骨隸屬於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的循行區域,而足部跗骨則與足三陰經、足三陽經相連,故其功能狀態可間接反映經絡氣血的盛衰。此外,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短骨的強健與否亦與腎精充盛息息相關,腎精充足則骨骼堅固,反之則易見骨質脆弱或活動不利。
在臨床應用上,短骨若因外力損傷或勞損導致錯位、疼痛,常透過正骨手法或針灸相應經絡穴位(如腕部的陽池穴、足部的崑崙穴)以調理氣血、舒筋活絡。此類骨骼的養護亦可結合中藥補益肝腎,如使用熟地黃、骨碎補等藥物,以強筋壯骨。
短骨雖不如長骨顯著,然其於人體動靜之間的協調作用,實為中醫骨傷科與養生理論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