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豁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豁瀉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名,屬小兒脾胃病證範疇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七》述其特徵為「嗜食而不知飽足,肌膚消瘦,腹脹膨大,大便頻數而泄瀉」,並指出病因乃「腸胃不守」所致。此病名現已少用於臨床,然其證候機理仍具中醫理論價值,以下分述之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
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若飲食不節或先天稟賦薄弱,致脾胃受損,運化水穀精微之力減弱。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泄瀉之本,無不由於脾胃。」胃虛則納谷不化,脾虛則散精無權,故見多食不飽、肌肉不充。 - 中氣下陷,腸胃不固
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。脾胃氣虛日久,中焦升降失常,清氣下陷則為泄;濁陰不降則腹脹。此即《黃帝內經》「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」之理,與「豁瀉」之腹大泄多相合。 - 濕濁內蘊,虛實夾雜
脾虛生濕,濕滯腸腑,可致大便黏滯、次數增多。然本病以虛為主,濕濁為標,異於單純濕盛之泄瀉,故《諸病源候論》特稱「豁瀉」以別之。
證候特點
- 主症:食量異常增多卻形體消瘦,腹部膨隆(「腹大如鼓」),大便稀溏或完穀不化,一日數行。
- 兼症:面色萎黃、神疲倦怠、舌淡苔白膩、脈濡弱。
- 鑑別:需與「疳積」區分,後者多見手足心熱、煩躁啼哭,而豁瀉以虛寒象為主。
治法方藥
治則:健脾益氣為主,佐以滲濕止瀉。
代表方劑:
- 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補脾益氣;山藥、扁豆、蓮子肉健脾化濕;砂仁醒脾和胃,桔梗載藥上行。全方契合「健脾不在補而在運」之旨,使中氣得復,瀉止脹消。 - 七味白朮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若兼津傷口渴,可選此方,以四君補脾,木香、藿香理氣化濕,葛根升清止瀉。
古籍選析
- 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提及:「脾胃虛弱,則飢而食不消,故雖食多而瘦。」與豁瀉病機相通。
- 《幼科發揮》強調:「積久而成疳,瀉久而成慢」,提示豁瀉若遷延不愈,可轉為慢性疳證,當及早調治。
此病名雖罕見於近代醫籍,然其所述證治思路,仍為當代中醫調理小兒脾虛泄瀉之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