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海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海原
海原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實指衝陽穴。衝陽穴屬足陽明胃經,為胃經之原穴,具調和胃氣、通絡止痛之效,以下分述其要:
1. 穴位定位與命名
衝陽穴位於足背最高處,當第二、三跖骨與楔狀骨之間,足背動脈搏動處。別名「海原」,蘊含「氣血匯聚如海」之意,反映其作為胃經原穴,可調動脾胃氣血之特性。「衝」喻氣血衝盛,「陽」則因位於陽經(胃經)而名。
2. 經穴特性
- 胃經原穴: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載:「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。」原穴為經氣匯聚之處,衝陽穴可調理胃腑虛實諸症,如胃痛、脹滿、嘔逆等。
- 脈診要穴:古代醫家常以衝陽脈(足背動脈)判斷胃氣盛衰,脈象微弱多提示脾胃氣虛;反之亢進則可能見於胃火熾盛。
3. 主治範疇
- 脾胃病症:腹脹、泄瀉、不思飲食,因原穴能激發胃氣運化。
- 頭面疾患:齒痛、面腫、口眼喎斜,緣於胃經循行「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」。
- 下肢痹證:足痿無力、腳背腫痛,屬局部取穴之應用。
4. 配伍與針刺法
臨床常配伍足三里(胃經合穴)、公孫(脾經絡穴)以加強健脾和胃之效;若治牙痛,可配頰車、合谷。針刺時需避開足背動脈,直刺0.3~0.5寸,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。
5. 古籍考據
《針灸甲乙經》言:「衝陽……足跗上五寸,骨間動脈。」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其「主胃經痛、邪氣在足」之功。後世針灸著作多承此說,並擴展其於痿證、熱病之應用。
綜上,海原(衝陽)穴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,透過調理胃經原氣,廣泛作用於消化、經絡所過之疾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通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