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短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短刺

定義
短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十二刺」法門。其名「短」者,非指針具長短,而取「接近」之意,強調針尖須迫近骨部,以達治療骨痹之效。

經典出處
《靈樞·官針》明言:「短刺者,刺骨痹,稍搖而深之,致針骨所,以上下摩骨也。」此法專為骨痹而設,透過針體微搖漸進,直抵骨旁,再行短促提插,使針尖與骨膜相摩,以通調骨節氣血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搖針深刺:進針後輕搖針柄,緩緩深入,直至針尖觸及病所近骨之處。
  2. 摩骨調氣:抵骨後,以小幅度的上下提插手法(幅度約1-2分),使針尖摩擦骨膜,激發經氣。此舉能疏泄骨縫寒濕瘀滯,符合「刺至陽之氣,治陰寒之痹」的理論。

適應病症
主治「骨痹」,即邪氣深伏骨節之證,症見關節冷痛、屈伸不利,或寒濕久痺、骨質增生等。《素問·長刺節論》提及:「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,名曰骨痹。」短刺透過直接刺激骨周組織,可溫通骨髓、散寒除痹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骨痹多與腎陽不足、寒凝經脈相關。短刺藉由物理刺激,引動少陰經氣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符合《內經》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治療原則。此外,「摩骨」手法亦暗合「以動制靜」之理,能破除骨節凝滯之邪。

與他刺法之異

  • 輸刺:同屬十二刺,但強調「直入直出,深刺至骨」,手法簡捷,無搖摩動作。
  • 恢刺:用於筋痹,針向肌腱兩旁斜刺,以解拘急,與短刺之深達骨所不同。

臨床應用
古法多施於大椎、腰陽關等近骨腧穴,或病變關節局部。今人亦用於頸椎病、腰椎退行性病變,結合溫針或電針,增強散寒通絡之效。然須辨證精準,非所有骨病皆宜,如骨癰、骨蝕等熱證則當忌用。

附註
此法體現中醫「因病施術」的思想,後世「蒼龜探穴」等手法亦受其啟發,均重視分層透刺與病位相合的治療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