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斑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斑塊(中醫名詞介紹)
斑塊在中醫理論中,屬於「溫病學」與「血證」範疇,主要指因外感溫熱病邪,或內傷積熱,導致熱毒深入營血,燔灼血絡,迫血妄行,外顯於皮膚的紫紅色瘀斑或出血性斑疹。其病機核心為「熱入營血」,臨床常見於溫熱病(如春溫、暑溫)或某些內科雜病(如紫癜、丹毒)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邪:溫熱之邪由表入裏,若未及時清解,可內傳營血,耗傷陰液,灼傷脈絡,血溢肌膚而成斑。
- 內傷積熱:五志過極、飲食辛燥,致臟腑實熱蘊結(如心火亢盛、肝鬱化火),熱鬱血分,迫血外溢。
- 陰虛血熱:素體陰虛,虛火內熾,擾動營血,血不循經而發斑。
辨證特點
- 陽斑:斑色鮮紅或紫赤,多屬實熱證,伴高熱、煩渴、舌絳、脈數。
- 陰斑:斑色淡紅或青紫,隱隱稀疏,多屬虛寒或氣不攝血,見於慢性病或氣血兩虛者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涼血、解毒化斑」為主,代表方劑為《溫病條辨》之化斑湯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玄參、犀角、粳米),能透熱轉氣、涼血消斑。若兼見:
- 熱毒熾盛: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血熱夾瘀:配丹皮、赤芍活血散瘀。
- 氣陰兩傷:佐人參、麥冬益氣養陰。
相關名詞延伸
- 發斑:廣義泛指皮膚斑疹,狹義指溫病熱入血分的紫斑。
- 紫斑:多因脾不統血或血熱妄行,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。
中醫重視「斑疹形色」作為判讀病勢的依據,如斑色紅活潤澤為順,紫黑晦黯為逆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